5月22日是第23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而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参与,是健全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5月21日,由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简称SEE基金会)、北京合一绿色公益基金会和阿拉善SEE珠江、华北、八闽、江南、东海、深港、自贸岛、三江源、台湾、长江、齐鲁、重庆等项目中心联合主办的“创绿家&劲草同行十年路”活动在广州举行。
劲草导师、创绿家顾问、来自全国各地的创绿家&劲草同行伙伴、社会科学、生态学专家学者,公益领域专家,公益实践者、同行者和阿拉善SEE各项目中心代表欢聚一堂,以“同行·创变 共筑基石”为主题,回顾了创绿家&劲草同行项目十周年历程,并就如何更好地促进公益行业发展进行研讨交流,线上直播超20万人次观看参与。
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第一副会长肖南为活动致辞。他指出:“创绿家和劲草同行一直是阿拉善SEE致力于社会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社会力量,也是非常重要的基石。我们得到了社会广泛的帮助,也让阿拉善SEE在社会化的生态环境保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第一副会长肖南
自SEE基金会将“天使投资”引入环保领域,发起“创绿家环保公益创业资助计划”(简称“创绿家”)已有十年,截至2022年底,创绿家项目共资助511个初创期环保公益组织,资助金额超4322万元。
“劲草同行-成长期环保组织支持项目”(简称“劲草同行”)累计资助96家劲草伙伴,累计投入资金超4500万元。劲草导师总数为219位,其中公益导师45位、企业家导师174位;导师累计志愿服务时间超27755小时。由SEE基金会与“劲草同行”伙伴、导师共同发起的嘉年华活动已在34余座城市累计开展70多场活动,影响12万公众参与,吸引线上及线下共8500多万粉丝围观。
《创绿家及劲草同行十年评估报告》摘要
会上,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系副主任晋军发布了《创绿家及劲草同行十年评估报告》并进行解读。
他表示,中国环保公益组织已经走过三十年时间,但很多伙伴始终面临着组织化难题,存在“竞争性”不足,个人发展、机构成长及行业前景“确定性”缺失的难题。
如何打破低水平循环,破解组织化难题?行业支持板块应运而生。从“做项目”到“做机构”,以扩大基数、提升质量来推动环境治理的公众组织化参与。近年来,创绿家伙伴已实现国内所有环保议题全覆盖,创绿家与劲草同行伙伴覆盖了全国32个省市地区,行业支持板块已成为SEE基金会的发展基石。
晋军呼吁,面对新的外部环境和资助对象,亟需迭代组织理论、解决组织化难题。未来十年,更要在资金、政策、空间持续收紧的背景中,挖掘关键人才、协助环保伙伴适应外部环境变化与调整,推动环保公益业态多元发展。
当天下午举行的行业发展论坛,由香港岭南大学客座教授廖洪涛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王晓毅发布并解读《公益环保行业的发展转型——从项目驱动到组织驱动》报告。他指出,我国的公益环保已经进入到公众广泛参与的第三个发展时期,这对公益环保提出了要求。公益环保面临着发展和转型的双重任务。
王晓毅表示,公益环保行业发展是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的必然需求,推动其发展转型可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未来更需要转换机制,从项目驱动的公益环保行业发展策略转向项目和组织双轮驱动的环保公益发展策略。发挥驱动型公益环保行业发展的优势,促进行业转型。公益环保组织的发展有赖于规模扩大、专业化水平提升和形成组织网络,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政府、企业和引领型的公益组织和专业人士都负有重要责任。他特别指出,资助型基金会在组织发展中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王晓毅
SEE基金会秘书长杨彪以“SEE基金会行业发展的战略和策略”为题,结合过去十年SEE基金会在环保公益行业的发展经验进行分享。他认为,清晰稳定的战略是成长期环保组织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初创期环保组织不宜投入过多组织资源,而是尽量让其有自己的发展脉络。
杨彪还表示,非限定性资助对组织发展具有重要价值;要重视陪伴的价值,关注组织中人的状态;鼓励跨界人群参与环保公益,带来新鲜的资源、经验、方法。无论是SEE基金会还是其他平台,实现公募化的过程非常重要。而且在过程中要注重引领、开发、挖掘更新的议题,最终回归环境问题的解决。
SEE基金会秘书长杨彪
公益行业以其公益性、社会性和参与性,与政府、企业一起相互配合,成为现代化社会治理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共同贡献于社会发展。中国公益行业发展有赖于基金会和社会组织的共同行动,主办方还邀请公益行业同仁共同探讨行业发展经验和未来的行动方向。
南都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彭艳妮、心和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刘斌、广东省绿芽乡村妇女发展基金会秘书长邹伟全、北京市晓更助残基金会常务副秘书长梁志图、万科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兼项目总监刘源、资助者圆桌论坛秘书长李志艳、公益实践者等围绕“组织支持是行业发展的基础”“商业思维与跨界创新为行业发展提供动力”“行业发展价值如何呈现”等议题进行分享和圆桌讨论。
彭艳妮在“共同成长,互相成就”主旨发言中分享了机构资助PPOF模型。她认为,机构发展要素包含产品(项目)、领导人和团队、运营管理及财务。资助方与被资助方是相互成就的关系,要在资助过程中实现共同成长。
南都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彭艳妮
刘斌在题为“企业家精神和儿童阅读公益发展”的发言中表示,商业和非商业都是通往公益利益的手段,商业需要公益且需要向公益学习。未来商业发展越来越向上、向善,越来越尊重人性,公益的人文精神和底色更为关键。
心和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刘斌
根据绿芽基金会的重点工作情况,邹伟全以“共创妇女儿童友好乡村”为题,分享了在“赋能乡村妇女&乡村儿童”上的几点思考。她认为,要始终保持在现场、在一线的感觉以及开放性地让更多伙伴、志愿者和公众参与。
广东省绿芽乡村妇女发展基金会秘书长邹伟全
梁志图结合晓更基金会在残障人群领域的探索和实践,做了相关梳理。就如何实现有效联合,他提出要进行议题持续倡导、政策热点跟进倡导、以社群需求的根本为方向,前瞻性地倡导。
北京市晓更助残基金会常务副秘书长梁志图
廖洪涛观察并指出,评估对合作伙伴的配合和改善有很大作用,能给到基金会更好的反馈。更好的、完整的调研,对资助方及行业有很好的帮助。
香港岭南大学客座教授廖洪涛
在阿拉善SEE即将迎来20年之际,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会长周洲代表主办方进行活动总结。他表示,行业发展是SEE基金会的基石,也是众多行业基金会同仁共同关注的话题。劲草同行和创绿家项目是SEE基金会的基石,也是企业家深度参与的重要路径,企业家也从长期参与和陪伴中与伙伴共同成长。未来希望与大家携手,有耐心、有坚守,凝聚企业家精神,留住碧水蓝天。
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会长周洲
活动上,还揭晓创绿家、劲草同行、劲草嘉年华的最新logo,并颁发了SEE基金会环保公益行业发展十周年特别贡献奖及相关奖项,以激励项目资助方、合作方为公益环保事业作出的贡献。
本次活动在诸多环节践行了“零废弃会议”理念,参会人员平均每人每天产生的垃圾约为0.11Kg,远低于每人每天产生的平均垃圾量1.1Kg。
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成立于2008年,由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发起成立,致力于资助和扶持中国民间环保公益组织的成长,打造企业家、环保公益组织、公众共同参与的社会化保护平台,共同推动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据了解,“创绿家”项目致力于发掘和支持有组织化意愿的初创期环保公益团队,尤其是那些对环境社会问题具有强烈的使命驱动力和专注度的团队,以使更多优秀环保组织出现,从而推动环保公益的行业生态更加健康、多元,最终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目标 。
“劲草同行”项目由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与全球绿色资助基金会(GGF)于2012年联合发起,通过陪伴与辅导成长期环保公益组织的关键人才,协助环保组织应对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发展瓶颈,促进其在“三个核心”(核心业务、核心团队、核心资源)方向上有所突破,支持其成为区域或议题上的引领型核心,更有效地回应环境问题;与“创绿家”项目构成了资助体系上的衔接与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