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动会背景及概况
为了提高青年、尤其是青年女性,在绿色发展、气候行动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并通过青年及社会组织开展的行动和意识提升活动,让更多公众提升绿色发展理念及对气候变化的相关认识, 2024年12月30日,“青年女性气候行动与可持续未来:2024年国际女童日暨青年绿色发展项目启动会”在北京举办。线上线下约70余位国内社会组织、国际组织代表,专家学者、青年行动者、企业代表参与了本次启动会,共同分享经验案例,交流合作机会,支持青年女性气候行动。在会上,合一绿青新计划优秀实习生、南京林业大学的高芷云同学分享了青年女性在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的创新实践。
启动仪式
国际计划(美国)陕西代表处首席代表张烨霞女士首先致辞,介绍了气候行动与国际计划开展的人道主义援助以及发展工作的密切相关性,表达了对女童和青年女性参与气候行动的支持,并表示了对国际计划将与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北京根与芽社区青少年服务中心合作开展“青年绿色发展项目”的期待。
国际计划(美国)陕西代表处首席代表张烨霞女士致辞
随后,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香奕女士进行了致辞,介绍了中国民促会在气候与性别交叉领域以及支持青年发展领域的工作成果与经验,强调了青年绿色发展项目面向未来的特性,并表示了对参与者以行动改变未来的期待。
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香奕女士致辞
北京根与芽社区青少年服务中心总干事钱蕾女士介绍了根与芽一直以来从事的青年赋能、环境教育、青年女性领导力培养等工作,并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可以借助青年绿色发展项目创造改变,同时也为项目的开启送上了美好的期许。
北京根与芽社区青少年服务中心总干事钱蕾女士致辞
随后,国际计划(美国)陕西代表处的项目专员李冰梅详细介绍了青年绿色发展项目情况。青年绿色发展项目为期三年,由国际计划(美国)陕西代表处、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北京根与芽社区青少年服务中心共同合作,拟于北京、陕西、云南、四川、江西、安徽、湖南7个省、市开展。项目将通过青年赋能、支持青年行动、培养青年领袖、支持社会组织等方式,推动青年女性参与气候行动、提升公众对绿色发展理念及气候变化的认识。
国际计划(美国)陕西代表处的项目专员李冰梅介绍项目情况
在启动仪式环节,张烨霞代表、王香奕秘书长、钱蕾总干事以及女童代表乙然同学共同上台,为苔藓装置浇灌希望之水,寓意青年绿色发展项目在各方支持下蓬勃发展,众人一同合影留念。
主旨发言
启动会邀请到业内专家对气候变化与性别交叉议题的基础知识、国内外政策、领域动态进行了讲解,主旨发言环节深入浅出、亮点纷呈。
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气候未来全球创新实验室主任兼首席科学家王彬彬以“气候变化、碳中和、女性”为主题,介绍了气候变化的基础概念、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以及考察气候变化与性别关系的两个视角,即剖析气候变化如何对女性产生特殊影响的“影响”视角、以及分析女性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可以产生的独特作用的“应对”视角,并指出应当相应地给予女性更多的保护与关爱,更多的支持与赋能。
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气候未来全球创新实验室主任兼首席科学家王彬彬发言
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东亚办公室顾问,性别、多样性、可持续性专员霍君宇通过线上方式分享了青年女性助力绿色发展的国际和欧洲政策视角,介绍了从性别平等、绿色发展和青年赋能三个视角出发的不同类型的国际议程,以及以欧洲为例的实践经验,并提议从女性作为“影响创造者”和“被影响者”两个维度出发,设计和制定支持青年女性参与绿色发展的项目和政策。
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东亚办公室顾问,性别、多样性、可持续性专员、顾问霍君宇线上发言
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周圆介绍了从“北京+25”到“北京+30”以来的妇女与环境评估现状。她指出当前环境政策领域内性别视角缺失、妇女在环境领域决策参与度欠佳等问题,并提出了要提高妇女参与环境保护与管理的能力、建立聚焦于“性别与环境”的分性别统计指标体系、多渠道进行有效的性别平等与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等建议。
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周圆发言
接着,国际计划(美国)陕西代表处项目开发与质量总监余红莲女士分享了国际计划全球“女童的未来愿景”报告,报告对女童面临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来自35个国家的青少年进行了访谈,展现了女童和女性青年对未来的期待。女童代表乙然同学发表了倡议,呼吁社会各界为女童和青年女性提供更多支持、让她们勇敢追梦、创造未来。
国际计划(美国)陕西代表处项目开发与质量总监余红莲女士分享国际计划全球 “女童的未来愿景” 报告(上图)
女童代表乙然发言(下图)
根与芽长风行动学员、中国农业大学刘子菡同学在“青年女性行动宣言”环节道出了青年女性对气候变化与气候行动的心声。她指出,可持续议题存在青年力量需求与培养不匹配的问题,她提倡在行动中保持更多开放、合作、务实的精神,以在可持续行动中更好地发挥青年女性的力量。
根与芽长风行动学员、中国农业大学刘子菡同学发言
圆桌论坛
谈及“气候行动中的青年女性力量”,圆桌论坛中的嘉宾对这一主题进行了进一步探讨。该圆桌由广州市越秀区科莱美特环境保护交流中心秘书长张思璐主持,来自不同机构的嘉宾展开了深度对谈。北京创元慈善基金会童妳心声专项基金负责人严杨迪介绍了她所负责的项目中女性作为“衔接者”“专业技术支持者”“志愿者”“传播者”等不同角色的丰富参与情况。根与芽长风行动学员、华南师范大学梁晓晴同学分享了对女性参与气候行动独特力量的观察,她发现,女性行动者具有良好的倾听能力,在塑造社区修复力、带领家庭参与减碳行动中能够发挥独特作用。根与芽长风行动学员、中国农业大学刘子菡同学分享了女性真诚的号召力和交往能力在气候行动中的独特作用。北京自然之友公益基金会品牌传播总监何苗分享了玲珑计划中女性多样化的参与情况,并且基于日常工作的发现指出,女性更善于建立气候变化、气候行动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在气候行动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主持人及嘉宾在圆桌论坛上发表洞见
实践经验分享
下午,启动会聚焦气候实践经验分享。
合一绿青新计划优秀实习生、南京林业大学的高芷云同学分享了青年女性在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的创新实践。在其发起的“绿色觉醒——可持续生活实践”项目中,她借助环保观影会、手工皂工作坊、七天绿色生活入门等多样活动,成功动员公众参与气候行动。高芷云剖析项目成功得益于资金资源支持、公众的期待信任、适地适树策略及女性力量。其中女性在她发起的项目中担当了引路人、传播者、同行者、实践者的角色,提供了非常多的支持。她还点明女性在气候行动中的需求,包括亟需榜样引领、能力提升机会、遵循适地适树原则对女性行动者的力量进行发掘和培养、以及资金机会支持。
合一绿青新计划优秀实习生、南京林业大学高芷云同学发言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性别项目专家郑非分享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一系列赋能性别包容的气候变化转型的关键实践及成果。郑非首先基于案头研究发现,剖析了气候变化影响的性别差异,如研究发现舟曲泥石流灾害后女性高中生受到的心理创伤更重、男性女性在环境健康方面面临不同风险、女性作为家庭照料者对儿童福祉具有关键影响,以及女性在环境决策、绿色就业领域因性别不平等导致参与受限等问题。同时,郑非阐释了“绿色工作”“绿色技能”的相关概念,并分享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未来准备就绪:为亚洲绿色经济转型赋能女孩》报告的发现。另外,她介绍了一系列典型案例,比如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携手中国科协举办的“她未来女童科学营”,点燃乡村女童科学梦;在哈萨克斯坦开展的 Unisat 纳米卫星项目线上赋能女性青少年职业追求;在尼泊尔开展的 Rupantaran 生活技能项目为辍学青少年重启绿色希望,为各方携手推进气候变化中的性别平等工作提供了有力借鉴。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性别项目专家郑非发言
北京自然之友公益基金会玲珑计划项目负责人李华以玲珑计划为例分享了助力青年应对气候变化的实践。她介绍了玲珑计划的愿景、目标、项目开展情况、以及往期伙伴气候行动案例。玲珑计划2021年启动,每年依循特定流程推进,从招募、赋能到答辩、资助落地,全方位培育绿色公民。往期玲珑计划女性参与者行动亮点纷呈,优秀女性青年发起多样项目,关注毕业季鲜花浪费、饮食观念、留守儿童等议题。李华总结成效关键在于精准定位、专业赋能、培养社群活力与资金支持,女性参与者在玲珑计划中大放异彩,担当了领航者、传播者、同行者、践行者等多种角色。
北京自然之友公益基金会玲珑计划项目负责人李华发言
陕西省妈妈环保志愿者协会秘书长郑卫钢分享了“妈妈环保”应对气候变化的实践。他介绍协会用“大手牵小手,小手拉大手,孩子妈妈共环保”的方式,以推动妇女参与环境保护,促进家庭与生态和谐发展为宗旨,开展气候行动。近年来,协会实践“应对气候变化生态家园模式”,从基础设施改善、低碳生产、低碳生活、社区减防灾四领域进行能力建设,融入女性及家庭以及社区参与视角。“妈妈环保”实践案例丰富,涉及妇女儿童能力建设、基础设施改善、低碳生产应用、乡村资源回收利用及社区减防灾体系建设。郑卫钢同时分享,妇女儿童应对气候变化既有机遇,如政策推动、社会关注、自身特性优势等,也面临环境变化影响、乡村劳动力结构问题等挑战。
陕西省妈妈环保志愿者协会秘书长郑卫钢发言
德宏乐创妇女儿童发展中心项目主任文华以“绿动未来,守护绿色家园”为主题,线上分享了中缅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妇女儿童积极应对及适应气候变化的实践探索。德宏乐创妇女儿童发展中心以中缅老三国交界的瑞丽市勐秀乡高里村为试点开展调研,发现村寨对气温升高、降水减少现象的应对不足,妇女儿童、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农业养殖业、生态系统都受到气候变化影响。于是,遵循“意识——态度——行为”的变革理论,德宏乐创妇女儿童发展中心一方面重视妇女作用,开展中缅妇女培训,发展妇女成为核心的骨干力量参与到项目的气候变化倡导中,以民族文化切入推动气候适应行动、助力农业发展、山林水源保护、强化灾害应急管理;另一方面关注儿童参与和教育,运用社区、小组活动形式,如昆虫观察、自然笔记、环保小组、田野活动等,推动妇女儿童共同成为气候变化适应的倡导者、推动者和倡导者。
德宏乐创妇女儿童发展中心项目主任文华线上分享
四川海惠助贫服务中心计划监测评估高级经理杨岚以青神县促进留守妇女经济发展项目为例,对妇女儿童工作中融入气候议题的实践进行了分享。海惠在乡村振兴进程中,深入多地调研农业与农户生活,发现极端天气带来包括农业养殖业受损、儿童户外活动减少、发展受限等诸多挑战。面对困境,海惠积极探索解决之道,创新性地在乡村发展项目中全方位融入气候议题。以青神县促进留守妇女经济发展项目为例,该项目旨在促进留守妇女增收、保护生态、提升自然教育与环保意识。目前,该项目已经探索出妇女儿童工作与气候议题结合的路径,包括开展可持续生计项目,向妇女传授生态友好的竹子种植技术、开展竹编技艺培训;推进自然教育与公众倡导;强化政社联动。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项目巧妙地将气候议题融入各个环节,积累了丰富且珍贵的经验,不仅成功赋能妇女,助力她们实现经济独立、人格自强,还高度重视儿童教育,在孩子心中播撒环保种子,培育未来环保生力军。杨岚将项目经验总结为以下四点,分别是:1.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增强妇女在家庭和社区的角色;2.将气候适应与可持续发展深度融合,确保发展之路行稳致远;3.通过协调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汇聚各方力量,携手为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地区发展而努力;4.通过自然教育、培养儿童对生态和气候问题的关注和参与。
四川海惠助贫服务中心计划监测评估高级经理杨岚发言
头脑风暴与小组讨论
在小组头脑风暴环节,各小组共创了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中女性权益、赋能青年女性行动的项目方案,并进行了分享。各小组成员关注了“残障女性应对气候灾害能力提升”“女大学生参与朱鹮保护”“城乡女性环境可持续发展领导力培养”“芒杏河生态保护协会女性领导力提升”“生态创收与妇女赋能中大学生与乡村妇女的互动”等议题,并共创了实施方案。
本次启动会为青年绿色发展项目拉开序幕,各方代表、专家及青年伙伴齐聚一堂,通过交流、分享与共创,为应对气候变化、推动青年女性在气候行动中发挥力量注入强大动力,期待未来各方携手共进,共创可持续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