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学期,这些绿色青年人做了什么?| 涓流行动第五期总结回顾

涓流行动环境保护环保青年

时间:2025-02-26     访问量:212

5xwhdgB7waiaxePUcSNJ4XlsS2T3Db8Oq7tM3DfRSWNBFQL1aORDhBUfUrmQDI0N739rYHg9bBvYGItF9qgnDdg.png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年轻人的环保公益行动,正似那涓涓细流,细微但坚韧,终会汇成大江大海。

在华泰证券、南方基金支持下,华泰公益基金会与合一绿色基金会携手发起“涓流行动——一个长江大学生环保活动资助计划”,通过小额资助和配套的专家指导,帮助青年人更好地开展各类环保行动。

截至目前,涓流行动已开展5个学期,资助了103个高校的133个团队的196个环保项目。

回望发起以来的初心,涓流行动一直希望:

激发高校内的环保公益热情,让青年人加入环保公益事业,在青年内心种下一颗环保的种子

青年人在环保公益行动中获得成长、得到能力的培养

放大青年环保公益的影响力,让青年环保公益成果被更多人看到

而为了帮助涓流行动的伙伴们克服实际行动中的困难,涓流行动也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系统课程、导师陪伴、绿资酷学习打卡平台.....

此外,在第五期,我们还增设了开放麦和月度茶话会,让各团队成员可以相互学习、分享经验。这种互相交流的方式不仅促进了社群成员的熟悉度和凝聚力,也促进了环保行动的交流与发展。

现在,涓流行动已经进入第五个学期,项目的参与团队逐年增加,涵盖的议题越来越多,成果也愈加丰硕。

在越来越重的升学就业压力、支持高校团队开展环保行动的资源并不充足......等各种不利条件下,涓流行动依然保持初心,和高校团队伙伴和青年人,一起砥砺前行。每一个脚印,都值得我们稍作回顾、标上印记。

如果你也希望    

在环保公益实践中获得提升         

 欢迎加入      

第六期涓流行动——

“一个长江”大学生环保活动资助计划项目火热招募中!

欢迎大家扫码申报!

5xwhdgB7waiaxePUcSNJ4XlsS2T3Db8Oq2y6xHydoOOsptPAIyogmXqCdJFcGLowEezw0nXBCW6Krcqdpcd7XIQ.png

报名截至2025年3月6日24时

关于第五期涓流行动

涓流行动于2024年秋冬学期迎来了新一批热衷环保的青年人,55个优秀团队最终获得了资助,项目类型涉及实践类、传播类、科研类,项目内容丰富多样,有恢复社区与自然联系的社区花园营造项目,有废弃生蚝壳再利用的蚝壳厝模型优化设计,有促进跨地域交流的环保知识科普桌游,有借助非遗技艺传播保护鸟类的创意,有自然保护地非法穿越现象分析等等……


项目关注的细分议题涉及低碳与气候变化、可持续生活、垃圾分类与资源循环、环境教育、水保护、鸟保护、江豚保护污染防治、海洋保护、生态保育、生物多样性保护、野生动物保护。

关注的议题背后,是青年人的关切和关注的目光所及。

5xwhdgB7waiaxePUcSNJ4XlsS2T3Db8OqnFqwMyUVic86Rn08CkE5vbm3y9jNhRib2yCe8ibItM4oFQh07rNZ8Y4DQ.jpg

其中有学校传承的环保社团、也有自发组织的临时团队,大家因关注环保而相聚。这些青年人不止是项目的发起和参与者,更是行动者和创造者,他们将环保热情、创新思维与环保实践行动结合,展现了青年的活力与担当。

5xwhdgB7waiaxePUcSNJ4XlsS2T3Db8OqvhzaVKJw0nE5A2VtQ5BA6YgawCTqnRLLWNNGMibOslIxstHsxzY0afQ.png

第五期涓流行动项目成果

目前,第五期的涓流计划的项目进度条已过半,我们来看看有哪些积累的成果~

01、团队项目成果

截止2月中旬,大部分团队已提交了结项报告,项目完成度比较可观,团队伙伴们非常认真地总结了项目经验和不足,通过项目,伙伴对环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组织能力、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升,从大家的项目报告里写到的收获和感受可以看出。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鲲鹏协会:

通过团队的鲲鹏徒步净山活动,团队伙伴有许多成长。首先是环保意识的提升。参与者通过亲身参与垃圾清理行动,深刻体会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尤其是清理过程中区分不同的垃圾种类,进一步加强了每个人对环保的责任感。 通过徒步穿越自然景点,参与者不仅欣赏了美丽的自然风光,也更加意识到生态保护的紧迫性,激发了继续进行净山活动的动力。

其次是团队协作与默契。在活动中,大家分工明确,协作顺畅。每个成员都积极参与清理任务,体现了团队的高效配合和共同努力,增强了集体归属感和合作精神。 在活动中临时调整路线,面临变化,团队迅速适应并顺利完成清理任务,增强了团队成员面对突发情况时的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信心。  

最后是激励更多伙伴加入环保行动。通过本次活动,大家纷纷表示愿意继续参与后续的环保行动,分享了自己的环保心得和对未来活动的期待,扩大了环保社团的朋友圈。

@青岛农业大学有机废弃物循环利用志愿服务团队:

团队提升了环保意识,认识到废弃物可以转化为宝贵资源。深刻体会到科学实践的重要性,学会了如何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堆肥条件。对生态循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认识到资源循环利用的重要性,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精妙性也有了更深的敬畏。

同时,认识到团队合作的力量,学会了更有效的沟通和协作。通过项目实践认识到社区参与在环保项目中的重要性。我们对未来的环保工作充满期待,相信可以通过持续努力和创新为建设绿色城市做出贡献。

在第五期的项目中,我们希望与大家分享一些团队的行动和项目,既有像“愈见魔法师”这样的初创团队,也有像“沐渔护海”这样经历多期申报、积累了丰富经验的团队。

“愈见魔法师”团队

广东工业大学“愈见魔法师”团队的项目名为“基于多元主体联结的教育实践——以社区花园营造为例”。该项目在健康城市的大背景下,倡导通过公共行动促进个人康复、人际关系重塑和社区营造。团队与广州某老旧社区的居民共同打造了一个“心灵疗愈花园”,并以此为基础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该花园不仅提升了社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还通过园艺改造向居民传递环保理念和绿色生活方式。通过一系列活动,如旧物改造工作坊、花园共建和社区小农夫工作坊,团队在实践中让居民了解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与社区发展的运维方法。

项目负责人曾俊杰提到,社区花园的营建行动本质上是一个“借口”,目的是通过持续的公共行动,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区之间的互动和联系。“我们希望将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与社区共同体的理念深入人心,并在当地社区居民中看到可实施的实际行动。”

“沐渔护海”团队

赵俊导师在中期总结交流会上提到了他一直在辅导和支持的“沐渔护海”团队的项目。

该项目自启动以来,申报了多期涓流资助,目前致力于推动海洋保护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在他看来已经从1.0版本发展到了2.0版本,展现出显著的进步。

团队在项目的执行过程中不断创新和完善,尤其是在项目的传承上做得很出色,避免了重复工作和不必要的浪费。团队不仅注重团队内部经营,还积极培养本地居民伙伴,推动项目的可持续性,确保即使没有外部团队介入,项目依然能够继续发展。

项目的一大亮点是他们通过设计和制作周边产品,促进了社区参与,特别是通过“贝壳化”材料包的制作,吸引了当地居民和儿童的参与。虽然这些周边产品尚未产生大量盈利,但它们为项目带来了互动和关注,同时也为当地儿童福利院筹集了资金,展现了项目的社会责任感。

涓流团队里,有不少多期申报涓流资助的团队伙伴,他们在自己的项目议题和团队组织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

从去年开始,我们深入挖掘伙伴的环保实践真知,将他们的故事撰写成文,并发布在公众号的“涓流行动故事”板块。

在文章里,我们不仅会介绍团队的环保项目,也会分享他们的经验和教训,例如如何进行有效团队协作与分工,如何做社团传承,如何做调研才能避免走马观花、如何从团队里的工具人到创造者,环保公益实践能带给大学生什么等,希望给更多的伙伴做参考。

而项目组也通过这个过程,更加了解团队的行动实践和成长脉络。

02、知识积累与导师交流

涓流行动注重团队成员开展环保活动中的收获和成长,为涓流伙伴提供:校园环保公益系统课程、专家导师全程陪伴指导。希望伙伴们通过绿资酷上的校园环保公益系统课程,系统性地了解主要的环境议题并具备运营社团、提升执行项目的核心能力。在掌握通用知识的基础上,再对各团队个性化的问题提供——专家导师一对一全程陪伴指导。

涓流行动的19位导师都有丰富的社团经历和公益环保经验,并且一直在自己的领域保持实践,能够在社团管理、环保行动实践、项目和社团未来规划、职业发展等各个方面给到团队伙伴支持,如果团队成员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的难题与最新进展,可随时与导师沟通交流。也欢迎更多愿意支持绿色青年团队的老师联系我们,加入涓流行动的青年导师!

@包忠碧 @杜杰  @高瑞睿 @何艺妮

@李燊  @李雨晗 @刘春来 @孟刚

@谭悦祎 @王经东 @吴荣芳 @吴晓云

@杨光  @叶君  @尹杭  @于悦洋

@赵俊  @郑建  @周敏

第五期的19位青年专家导师

伙伴们充分利用了绿资酷学习资源以及和导师沟通请教的机会,据统计,绿资酷课程打卡累计882次,各团队累计完成约130次与导师的沟通交流。

5xwhdgB7waiaxePUcSNJ4XlsS2T3Db8Oq4mWNE4mJ6PVJ8ibh8P4R5Pbw6sCBYHXfPaNbITIjpGM4nwHASGqWv2g.png

绿资酷课程打卡记录

在和导师的沟通辅导过程中,不少团队成员获得了许多宝贵的启发,尤其是在项目设计、执行、传播、总结复盘等方面。通过导师的反馈和指导,大家不仅对项目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还在执行过程中得到了具体的操作性建议,对项目突破与团队成长之间的交互也有更深的体会。

不少伙伴分享了他们的感受和启发:

@兰州交通大学绿韵智滴团队:

和经东导师的第一次沟通为我们的项目指明了方向。虽然我们对城市绿化智能维护有兴趣,但对项目实施路径和市场前景有些迷茫。

导师让我们意识到,成功的项目不仅要技术先进,还要紧密结合市场需求,解决实际问题。这次沟通帮助我们从宏观角度审视项目,将技术研发与市场应用结合。

通过复盘项目,我们学会了如何客观地评估成果,不回避问题,勇于面对挑战。这为我们在未来的项目积累了宝贵经验,也帮助我们在当前项目中及时调整策略,避免更大的损失。

此外,导师鼓励我们在结项报告中深入剖析问题和教训,这让我们养成了反思总结的良好习惯。在撰写报告的过程中,团队成员积极分享各自在项目中的经历和感悟,通过集体讨论,我们对项目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刻。这种反思总结的过程,不仅有助于我们个人的成长和进步,也为团队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清晰的方向和思路。

@广东工业大学愈见魔法师团队:

在项目沟通中,围绕项目推进的关键议题,我们与李燊老师展开了深入交流,从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启发,对项目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与规划。

在与合作方互动和公共空间更新方面,老师的建议让我们对深化社区合作有了新的理解。搭建社区网络、融合廊道更新与花园运维,能整合资源、提升效益,体现了老师在项目管理上的专业性。

在跨领域融合与实践拓展中,老师的指导极具建设性。与艺术、教育领域合作的思路让项目充满潜力,打造环保艺术装置、开展自然教育课程,创新又有长远意义。老师因地制宜给出建议,在注重保障安全,在社工站考虑特殊群体需求,尽显专业与负责。

这次沟通为项目后续推进提供了清晰思路。未来,我们会积极落实老师的建议,加强协作,优化方案,借助老师的专业引领推动项目发展,为社区建设和环保事业助力。

5xwhdgB7waiaxePUcSNJ4XlsS2T3Db8Oq0F752GpQ83cCyVwnibvicYx9ckS5Yp7IYENS75aW1dDSrzLuWFNzf3Jg.png

杜杰导师和湖南理工学院洞庭湖湿地保护志愿者协会的线上沟通


其实不仅是项目相关的问题可以问导师请教,导师也非常欢迎团队伙伴跟他们交流就业困惑,例如,导师于悦洋提到:“当前的项目可以帮助你如何了解你未来的职业,并为你做一些积累。”比如师范类的同学,可以通过项目开发具有特色的教案,为未来的试讲积累经验,形成自己的优势。此外,项目不仅是一个短期任务的集合,它也应该帮助团队成员在更广阔的领域中成长,“如何通过项目提升成员的能力,不仅仅是副产品,而应成为主线”。

而令人惊喜和感动的是,导师在和团队沟通辅导的过程中,其实也在向团队学习。导师赵俊在中期总结交流会上和大家分享,沐渔护海团队的成长让他深受触动。他佩服团队努力推动海洋保护,同时感谢团队,让因为来自内陆而对海洋保护了解不深的自己,在与团队的交流过程中,有机会接触和理解这一领域,并见证了团队从1.0到2.0的成长。

03、社群交流

为了扩大涓流行动项目的影响力,放大环保公益的青年声量,促进行动者之间的交流,涓流行动为大家准备了很多传播和交流的舞台,其中就有鼓励伙伴间相互分享学习的社群交流活动,主要载体是小程序打卡平台和社群分享交流活动。

伙伴可以通过在绿资酷小程序上打卡,记录社团的活动,也可以看见和了解其他社团的行动,并通过点赞评论进行互动。而伙伴们也不吝于分享,在绿资酷进行活动图文记录累计145次,社群分享35次,分享的内容不限于项目活动,还有个人或者团队的环保行动、学习环保知识的记录等。

1.jpg

绿资酷打卡的截图

另外,伙伴们也可以参与涓流社群的开放麦和月度茶话会活动。开放麦会邀请社团介绍社团及项目亮点;月度茶话会活动是通过攒一些分享聊天局,提供一个场域,让伙伴们交流很多社团都在面临的挑战。

为了让遍布各地的伙伴们能相互了解、学习,我们在社群内开展了每周的社团开放麦和月度的茶话会活动,伙伴们参与的热情很高,总计15次。

随着活动开展,团队在开放麦活动上分享的内容越来越精彩和丰富,社群内的伙伴不仅可以借此了解不同的社团和团队,互相认识和熟悉,也可以看到每个涓流团队的特色,相互交流借鉴彼此的经验。

安徽工程大学四色依米花环保团队的伙伴在结项报告里写下了她的感触:“加入涓流行动沟通交流群,结识志同道合的伙伴,彼此分享经验,拓宽了我们的环保视野。”

2.jpg

开放麦活动截图

月度茶话会活动目前开展了2期,一期聚焦“高校社团如何留人——社团成员的动员、管理及培养”,另一期聚焦“如何平衡社团参与和个人学习生活”,都是团队伙伴们关切的问题。

在“高校社团如何留人——社团成员的动员、管理及培养”这次分享会里,三位涓流伙伴分享了他们的实际经验,包括如何提高团队决策效率,如何通过项目让团队成员找到自己的角色,如何激励成员。同时,分享伙伴还强调了需要培养团队成员个性化发展,以及大胆尝试新工作的必要性,甚至建议设置新手导航小任务,帮助新成员快速参与到团队事务中来。这也让我们看到跨团队的经验分享和交流,对于知识积累的重要性。

5xwhdgB7waiaxePUcSNJ4XlsS2T3Db8OqX3QASySuWI46sNS64kbc0z5Pgv3CMODrwkaHxey5NAM7R8Cpo1b6sw.png

月度茶话会活动截图

团队伙伴的个人成长

在这一学期中,很多团队伙伴有了显著的成长和变化。很多青年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不仅对环保议题本身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接触到的更大的社区和社会的运作有了更多了解;不仅增强了对环保保护的信心,也收获了自身能力的提升和成长。

以下是三位分享者在中期分享交流会中,分享关于自己在环保公益实践中的成长和改变。

西交利物浦大学自然学社  @潘晓晔

潘晓晔表示,最初她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解较为浅显,认为主要是个人或团队的行动就能推动改变。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她逐渐意识到,“任何环境实践都需要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有让更多人理解和参与,才能真正推动生态保护”。

她也提到,曾经她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有些悲观,但遇到许多热情的同学,大家互相鼓励、一起努力,“这让我看到了希望和改变”。

山东大学“绿星人”团队  @殷子皓

殷子皓表示,他的项目以对话和播客的形式展开,意外地成为了自己拓宽视野的窗口。

“和这些ESG从业者交流后,我对未来的职业方向更加清晰了,也更坚定地想在可持续领域继续探索。”

广东工业大学“愈见魔法师”团队  @曾俊杰

曾俊杰分享了他们团队在社区花园项目中的成长。

团队在从废墟绿地到新生花园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了如何培育植物、改良土壤和养护植物等具体技能,还提升了拍照与推文制作的能力,能更加熟练地输出项目成果。

此外,团队成员在策划和组织活动的过程中,深刻理解了个体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与环保、社区建设规划之间的关系。“我们一开始只想着把废墟绿地改造成一个新的花园,但慢慢发现,真正重要的不是建造一个物理空间,而是如何让它成为人与人、人与环境互动的纽带。”

“我们和社区居民之间,并不是单方面的‘教’和‘学’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支持、相互学习的过程。很多居民有丰富的生活经验,我们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

最后,有如此丰富的项目成果,除了要感谢涓流伙伴的投入和项目导师的悉心指导,还要感谢5位项目志愿者,协助发布通知、跟进项目进度、分享自己的项目经验,以及3位社群运营伙伴的支持,提供很多社群运营的idea,协助社群运营、成果沉淀。我们也在这个过程中与各位伙伴有了更深入的接触和互动~

项目志愿伙伴

@经晨 @于怡雯 @张瑜宸 @赵宗瑞

社群运营伙伴

@卢智慧 @莫昊洋@王新心

感谢伙伴支持!

一些志愿伙伴也分享了她们的感受和收获:

烟台大学“微笑护航”生态保护志愿服务团队 

@张瑜宸同学(担任任涓流行动项目管理志愿者):

这一学期的志愿项目管理经历让我从青涩走向成熟,收获良多。在协调多个志愿团队过程中提升了沟通协调能力。虽然过程中也会有些许曲折,但在老师和伙伴的帮助下也都顺利解决。

志愿服务的真谛不仅是付出,更是在责任与爱心中收获双向成长,这份经历和责任将永远指引我前行。

淮阴师范学院智眼团队 

@经晨同学(担任涓流行动项目管理志愿者):

在上学期的项目管理志愿者工作中,我作为志愿者,主要负责与各项目负责人对接,定期收集各的项目进展,确保项目能够按时推进。

同时,我也协助解决他们在项目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例如有关报销、导师沟通、活动策划等。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项目管理中的协调和沟通至关重要。在面对不同项目的需求时,我学会了灵活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式,确保每个细节都不遗漏。对我个人来说,还提升了时间管理和任务优先级判断的能力,学会了在压力中保持高效工作。

这份工作不仅让我更加熟悉项目管理的实际操作,也让我意识到团队合作的力量,只有团队成员密切配合,才能共同完成任务。

我相信这次的经历对我未来的职业生涯和个人成长都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义务环保协会生物组 

@王新心同学(担任涓流行动社群运营志愿者):

作为一名上学期参与社群运营的志愿者,我最大的收获是拓宽了自己的视野。我发现不同学校有着各自独特的环保项目,形式多样,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核心——对环保的热爱。

环保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旅程,每一次活动的开展,每一份付出的努力,都是对自然的尊重与呵护(ง •̀_•́)ง!

结语

未来,涓流行动将继续完善支持系统,帮助团队更好地开展行动,与团队一起扎根生长。同时,社群的作用将进一步加强,伙伴们不仅能加深与彼此的联系,还能通过分享与合作,不断完善环保行动与实践,共同推动校园环保实践。

让我们共同期待新学期团队的结项成果,以及未来更多环保行动的精彩成果!

关于“一个长江”

“一个长江”环境保护公益项目由华泰证券于2018年设立,以长江流域为重点区域,携手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等NGO和高校、自然保护地及社区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乡村生态振兴,并以ESG为纽带,促进保护机构与资本市场对话合作,引导资本向善。

2022年5月,华泰公益基金会与华泰证券合作设立“一个长江”环境保护专项基金,首期资金1000万元,在资助生态环境保护项目的同时,还将为环保公益行业提供持续的动能,助力不同阶段人才的成长,包括培养具有经济、环境、社会议题平衡感的领军人才,奖励一线青年骨干,资助有志于环境保护事业的大学生科学、理性地开展环保行动。

联合发起

3.jpg

5xwhdgB7waiaxePUcSNJ4XlsS2T3Db8OqBJLXx5gkdFJm5RRYJwzTeJmmmwdmvoKNmKs7icHCReyRB0iawqQTFXMw.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