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光计划:社会组织点亮绿色循环之路

媒体报道循环经济光伏

时间:2025-08-25     访问量:23

来源:中国网    撰文:李群、吴昊亮    空气侠供图供稿

7月底的一个早上,在江苏丹阳的一个光伏组件回收车间里,一块服役了20来年的废弃光伏板正在经历“重生”——经过机械化拆解、粉碎、分离等多道工序,硅、银、铜、铝、玻璃等材料正被分门别类收集。这是环保组织空气侠负责人赵亮在实地调研中记录的真实场景。

作为一个光伏大国,截至2025年6月,我国光伏累计装机容量突破了10亿千瓦,位居世界第一。通常光伏组件的使用寿命为20至25年,今年起正将迎来首批大规模退役潮。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预测,2030年我国年废弃组件将达140万吨左右。

“普通人都知道光伏新能源是好事,但对如此庞大数量的退役组件怎么循环利用,却缺乏关注”,赵亮觉得,作为一家公益组织,空气侠有必要在退役潮来临时未雨绸缪,而不是等到退役组件堆积成山时才行动。这个想法很快得到了合一绿色基金会的支持。

“传统环保工作常会关心污染后的治理,我们需要去支持环保公益组织伙伴把视线前移,推动全生命周期的减污降碳解决方案”,合一绿专门关注支持生态环境治理公益行动的“成蹊计划”负责人张逸君和赵亮进行多轮次沟通,优化了思路。

空气侠的“追光”行动在合一绿所实施的长安慈·长江生态保护慈善信托资助下推进起来。长江保护信托本就关注于长江中下游的生态环境保护,而长三角正位居光伏产业的第一方阵,其中江苏营收位居全国首位,追光首先来到了长三角。

“公益组织能在循环经济建设中发挥独特作用,利用第三方身份搭建跨界协作的桥梁。”合一绿通过推介成蹊计划平台中的专家资源,和空气侠团队一起整合了能源、循环经济、环境法、新闻传播等领域的专家顾问,实地走访常州、南通、滁州、南京等地的光伏产业链相关企业,探询全生命周期绿色闭环之路,了解回收技术,也倾听挑战。同济大学环境学院陆莎副研究员在参与调研后表示,各方“能就各自研究领域分享资源和渠道”,既能贡献,自己的研究也受益。在南通市生态环境局调研时了解到的当地将新能源固废利用纳入“无废城市”建设考核体系,给予30%税收减免,也给到小组对政策上启发。

基于此,追光小组意识到现在正是国家加快相关立法和标准制定的政策窗口期,借着《生态环境法典》草案征集意见契机发力,一条提交将光伏组件纳入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建议被提交上去。并且还在常州政协委员的帮助下提交了“加强新能源产业中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提案,以推动地方政策创新。

小组甚至还走到更高的国际层面,“讲好中国故事”。追光小组成员李丙南在日内瓦举办的三大国际环境公约缔约方大会以及上海举办的“光伏产业零废未来:循环经济与全生命周期管理研讨会”上,都分享了江苏的光伏板回收再利用案例,呼吁建立光伏回收的国际协作框架,引发积极反响。来自非洲一名代表提问道:“中国的光伏组件回收经验,有没有在其他国家推行过?”,作为回应,团队计划将回收手册翻译成当地语言供交流。

政策倡导之外,让普通公众认知关注也很重要。科普短片制作播放和长江保护公众宣传活动也先后开展起来。项目成员杨如一在活动中发现:“很多市民第一次知道,光伏组件若退役时处理不当,可能造成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泄露,也第一次听说它们通过规范回收实现资源再生利用。”

对于新生期的光伏组件回收行业存在的无序竞争所带来的风险也被追光小组切实感受到,一些企业因为对既有政策的不确定性,而缺乏大投入信心,从而处理和堆放不当,造成了土壤和水源污染风险。

image.png

光伏组件回收车间。李丙南  摄

对此,张逸君充分展望了公益组织可以发挥的价值。她表示,社会组织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第三方监督作用,在标准制定和认证体系中,推动光伏回收行业逐步规范化,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社区教育、消费者倡导等方式,培育公众的绿色消费习惯,成为循环经济的社会基础。

追光项目顾问、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与环境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卫权则乐观地表示:光伏产业循环利用尚处"婴儿期",通过政策标准、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与国际合作,一定能破解"无序竞争"、"高值化利用"等瓶颈,实现光伏产业的零废未来。

“点亮循环经济的未来之路,需要更多的光伏产业追光者来加入”,赵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