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气候危机下,农业废弃物的“两难”处境
据“拆弹计划”下开展的“气候变化对农药使用的影响”问卷所收集到的反馈表明:气候变暖引发的病虫害频发,正迫使种植户增加农药的施用次数与剂量。异常天气风险也使更多农户依赖地膜和大棚来增强温度可控性;频繁的旱涝交替则导致秸秆、瓜秧等粗纤维废弃物更易腐烂或干硬化,从而提升了收集难度,降低了资源化价值。这些影响不仅加剧环境污染,也严重削弱了农业系统的气候适应能力。
注:拆弹计划为合一绿所实施的长安慈·长江生态保护慈善信托资助自然田及其发起的净田小组开展关于农业废弃物管理的项目。该项目于2024和2025连续两年获得资助和赋能支持。
种植农业产生的主要废弃物包括秸秆、果蔬枝叶、农药化肥包装废弃物,以及设施农业中常见的破损废旧塑料农膜。通过科学处理农膜、农药包装、秸秆瓜秧等各类农业废弃物,不仅能有效避免因填埋或焚烧导致的甲烷、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和污染物排放,还可推动资源循环再生,释放出巨大的减排潜力。
以废旧农膜回收为例,其再生利用可显著减少原油开采和新塑料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秸秆通过还田可增强土壤有机质、固定大气中的碳,或经能源化利用替代煤炭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既降低了农业碳足迹,也增强了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
可以说,农业废弃物循环管理实际串联起了“资源—环境—气候”三个维度,为实现农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可操作的切入点。
图/张逸君(拍摄于大连瓦房店乡村)
02)从回收到利用:卡在哪?
成本控制与规模化生产不可避免地制约着废弃物资源化的发展潜力,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也不例外。所谓“回收难、运储成本高”,这句抽象表述在现实中对应的是政府、企业和农户之间一笔笔细碎却现实的经济账——每一毛、每一块的回收成本,都直接影响整个链条的运转效率。
更现实的是,即便完成回收,挑战也远未结束。以农膜为例,根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数据,2023年中国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为241.6万吨,其中地膜为137.5万吨。《全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信息发布情况研究报告(2024年)》显示,当年废弃农用薄膜回收量为156.9万吨,利用量为59.2万吨。
可见农业废弃物回收率并不算低,但利用率却不尽如人意。若分拣不到位、杂质过多,废弃物的利用价值便会大打折扣。下游生产企业不得不投入额外成本进行二次分拣,这不仅拉低整体利润,也拖慢资源化进程。杂质含量高的原料,要么只能低价出售,要么根本无人问津——循环利用似乎陷入了一个“收不来、分不好、用不起”的闭环。
合一绿长期关注该问题,并为积极探索解决方案的环保机构自然田引荐了中国再生塑料分会和中华环保联合会农村环保专委会等行业专家。在专家启发下,自然田将关注点从农药包装废弃物拓展至更广泛的农业废弃物管理问题。
在合一绿执行的长安慈·长江生态保护慈善信托资助下,自然田及净田小组成员开展了农药包装废弃物的桌面调研、长三角地区实地调查、问题分析及工作方法培训。2025年8月,自然田与环保组织绿行齐鲁共同赴山东莘县开展农业废弃物调研,该调研对解决江苏、安徽等长三角地区的相关问题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03)“中国蔬菜第一县”的回收现实
此次调研揭示出“中国蔬菜第一县”在瓜秧、农膜与农药包装回收中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也反映出当前农业废弃物治理体系中的深层矛盾——政策设计与落地执行之间存在显著断层。
尽管现行政策积极倡导“市场化资源利用”,但实践不断证明,在缺乏社区参与、有效监管和产业链配套的现实条件下,单纯依靠市场机制难以实现农业废弃物回收的可持续运转。这一困境在低值可回收物处理中尤为突出——无论是瓜秧、废弃地膜还是农药包装,都因资源化价值低、回收成本高而面临严重的“市场失灵”。
04)市场失灵之后,如何补位?
合一绿认为,这不仅是经营模式的有效性问题,更体现出制度建设与实施中的挑战: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尚未真正建立,导致前端生产与后端回收脱节,农业、环保、市场监管等部门间也需形成更加协同的政策与执法合力。同时,农业废弃物管理框架尚未系统纳入气候变化风险考量,缺乏针对气候韧性设计的回收与资源化路径。
05)走向气候韧性的农业废弃物管理
在“双碳”目标下,应试点将气候风险与碳效益纳入废弃物管理决策:在制定农业废弃物管理政策时,开展气候韧性评估和碳足迹核算,评估不同处理方式(还田、离田利用、焚烧或填埋)在极端天气下的脆弱性及其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效益。同时,鼓励采用模块化、分布式的存储及处理装备,以适应不同规模农业生产和农村地区的实际条件,提升系统灵活性。
小农户在农业废弃物利用中分布分散、数量众多,扮演最重要角色。应鼓励以社区或集体经济组织的形式推动其参与,确保他们能够真正参与并受益于气候韧性项目。
农业废弃物管理的现实复杂性要求合一绿、自然田及净田小组持续积累经验、提升认知,以足够的信心和耐心探索系统性的解决路径。
本期成蹊计划在长安慈·长江流域生态保护慈善信托以及自然之友的支持下,从专业推动和宣教倡导多方面入手,识别和支持生态环境保护的环保先锋组织,资助支持其围绕具体细分议题开展保护行动,并普及宣教公众关注本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