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 | 聚焦深圳!气候变化适应共学营,解锁绿色发展新答案

活动回顾气候变化适应绿色发展

时间:2025-09-17     访问量:15

本期气候变化适应共学营项目由CEGA和万科公益基金会联合发起,助力国内环境资助者和NGO在内的社会组织应对气候变化挑战。项目主要通过气候变化适应通识讲座以及项目地实地考察和交流两大模块开展相关活动,搭建国内外经验交流平台,推动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通过“学研结合”模式,赋能社会组织成为气候行动关键力量。通识课程板块于8月19日-9月2日”进行,吸引线上13000多人次参与学习。9月8日-11日,气候变化适应共学营落地深圳开展了一场融合实地考察、深度对话与思想碰撞的绿色之旅!由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发起的“为海行动”三期项目伙伴们也加入了本次活动。

聚焦!深圳气候适应的前沿实践案例

生态守护:走进福田红树林

9月9日上午,共学营成员深入了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这里不仅是深圳市首个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更是候鸟的 “家园” 与抵御风暴潮的 “天然防御墙”。在科普馆,大家直观了解了红树林的分布与生态价值;驻足南区红树林,实地感受1 公顷红树林碳存储能力相当于 4 倍雨林的 “固碳魔力”。

图片

️ 垃圾减量:打卡盐田能源生态园

同日下午,大家参访了集 “生活垃圾处理 + 科普教育” 于一体的盐田能源生态园。作为全国首个依靠 “5G+机器人” 智能化黑水虻技术实现全域厨余垃圾有机固渣资源化的行政区,这里让大家亲眼见证了 “垃圾变能源” 的全过程,深刻理解了 “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的环保实践。

图片

零碳实践:对话大梅沙万科中心

9月9日下午,共学营走进了大梅沙万科中心,开启了 6 大议题的气候共学交流会。从国际组织公益气候行动趋势、气候慈善图景,到公正转型、全球气候治理变化,再到社区与城市气候适应实践,6 位行业专家带来了干货分享,碰撞出了资助方向与策略的新思路。会后,大家还打卡了 “生物圈三号”—— 这个致敬 “生物圈 2 号” 的城市级碳中和创新平台,藏着屋顶花园、环保材料建筑、麦当劳全国首家 “零” 餐厅等可持续设计,带大家看见了未来城市的绿色模样。

图片

️ 深圳先行:探访气候适应试点

9月10日上午,走进粤海街道社区绿地花园试点,看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如何落地 “最后一公里”。

图片

走进腾讯滨海大厦,与腾讯公益基金会和大自然保护协会(TNC)的伙伴开展气候变化适应座谈会。

图片

️ 社区与政策:多方对话共探适应路径

9月10号下午,气候变化适应共学营深圳交流会在深圳市盐田区大梅沙盐梅路 102 号维也纳国际酒店莫扎特厅举办。活动由环境资助者网络(CEGA)执行主任张瑞英主持,万科公益基金会项目总监区焕仪参与开场。深圳市环境生态局、盐田区、光明区代表及深圳市城市规划院依次发言,分享深圳适应城市试点情况。红树林基金会(MCF)、万科公益基金会、千禾社区基金会、壹基金、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 5 家机构分享气候变化适应案例,涵盖红树林保护、黑水虻循环经济、应对气候变化社区行动、社会组织参与基层韧性建设的探索、以及“为海行动”的系列案例等。随后中国社科院气候变化适应专家郑艳老师点评,并强调政府与 NGO 协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最后CEGA主任张瑞英总结本次活动。

图片

回顾总结会

2025年9月11日,气候变化适应共学营回顾会在维也纳国际大酒店召开,通过多环节回顾与研讨,总结共学营成果、规划后续工作,助力气候适应领域协同发展。梳理了共学营成员所学 —— 从通识课启发到参访收获,从传播计划到研学报告提交,更有建立气候适应地区工作坊的头脑风暴,让知识真正转化成了行动力量。

图片

参加感言

图片

李崟虎:

活动行程精心设计,内容充实丰富,受益良多。 发言嘉宾专业度高,发言干货多。活动营员参与度高,贡献了很多真知灼见。时间还有点短,每天缺少复盘,下次可以改成周五+周末在每个城市办共学营。

图片

张纪龙:

学以致用,学以慎用,学以善用,学以勤用!

图片

赵文娟:

气候营课程精心设计,从概念到案例到传播,实实在在指导我们的日常工作。这次深圳交流,实地考察和伙伴交流相结合,大家的思维不断进行碰撞,生发出很多新的点子和工作思路。希望未来能将每期气候营大家庭的网络建立起来,让大家线上线下有更多交流。

图片

卢里纯:

这次共学营的设计非常用心,内容非常丰富,让我对气候适应有了整体的认知,也看到了许多在地社区的行动实践。宏大背景下,我们的行动虽小,但也坚韧、阳光、有信心,在一起,就会了不起。

图片

何方:

为期三天的气候变化适应共学营实地参访深圳通过多种方式塑造更韧性城市系统。社会组织运营的红树林生态公园,培育志愿者参与科普宣教等,搭建社会力量参与保护平台。黑水虻处理厨余垃圾助力碳减排,企业与社会组织携手打造共栖花园。安全家园项目助力基层韧性社区建设,自然教育纳入学校常态化教育。

图片

李大君:

这是一次相对系统的气候学习,有助于我们在气候变化的热点话题中形成冷峻思考,清晰公益组织在气候治理中的角色和站位。在当前所有人都在探路的过程中,通过将气候变化作为一个视角,融入自身所关注的议题领域,让我们的公益资助和行动更整全有效。

图片

王卓伦:

回顾这次共学营的全程,从线上通识课到线下实地考察,每一个环节都充满干货。线上学习时,跟着专家们深入了解相关政策,也看到了国际上气候适应的先进经验;到了深圳实地考察阶段,盐田区、福田区的实践案例,让我把之前接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场景对应了起来。这次学习不仅填补了我在气候适应领域的知识漏洞,还为我们机构和其他机构搭建了合作的桥梁,收获真的特别扎实。

图片

文华:

在气候共学营中,4期通识课和1期深圳实地学习让我对气候适应有了系统且深入的理解,我的知识储备和专业能力都得到了显著提升。共学共创的模式激发了思维碰撞,让我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启发。这次活动的陪伴与支持,让我感受到团队的力量,也让我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更加坚定和自信。

图片

陈庆:

很高兴参加这次CEGA气候共学营,这是一场收获满满的学习之旅。权威专家的讲座让我对气候变化适应有了系统认知,实地考察更是直观感受了优秀案例的魅力。与同行伙伴的交流探讨,拓宽了思路。未来,我会把所学运用到工作中,为应对气候变化贡献力量。

图片

刘盛:

在寸土寸金的深圳湾留下一片红树林;在依山傍海的大梅沙创造出一个近0碳排放的生物圈3号;在喧哗的市中心营造和自然共生的小微生境...这些远见、想象力和理念,值得钦佩和赞叹。感谢CEGA气候共学营的组织。

我们的气候变化适应共学营未完待续,之后还会举办沙龙活动邀请营员给大家深度分享体会与收获,并发布相关报告,敬请大家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