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粮食日 | 用市集连接的韧性食物共同体

世界粮食日农业发展气候变化

时间:2025-10-16     访问量:15

农业发展(包括种植业和养殖业)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数据显示,农业用地所释放的温室气体占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30%以上,相当于每年产生150亿吨的二氧化碳。

同时,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气象灾害频发、水资源短缺、土壤退化等问题,也正在威胁农业发展和全球粮食安全。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世界粮食计划署及世界银行等机构于2025年5月16日联合发布的《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显示,地区冲突、经济冲击、极端气候引发了全球性粮食危机,2024年全球53个国家和地区逾2.95亿人口面临重度饥饿威胁,比2023年增加了1370万人,面临严重粮食不安全人口和营养不良儿童人数连续六年呈上升趋势。

这些数字告诉我们,气候变化并不遥远,它正对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影响。

危机之下,我们只有手挽手共同面对,才可能创造出不一样的未来。广西南宁都市农墟正是充分意识到和运用了这一点,才实现了通过一个市集搭建食物韧性共同体。

气候变化下的广西农业

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中国西南部,南临热带海洋,北接南岭山地,西延云贵高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生态环境多样,自然资源丰富。这些条件让广西成为全国农业大省。数据显示,广西2024年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7.4%。主要的农业产业包括甘蔗(糖料蔗产量占全国的50%以上)、水果(柑橘、荔枝、龙眼等)、水稻、桑蚕、水产养殖等。

然而,特殊的地貌特征也放大了广西的气候风险。广西喀斯特地貌占全区陆地面积的42%,石漠化面积达193万公顷,导致土壤保水能力差,地表水易流失,极易引发旱涝灾害。通过下面的数据,可以窥见气候变化的发生及其产生的广泛影响:

2024年广西平均气温21.56℃,比常年值偏高0.64℃,为1961年有完整观测气象记录以来的第二暖年。

2024年11月至2025年4月,广西平均降雨量仅为110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三至七成,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少,气象干旱呈反复发展态势‌。受干旱和高温影响,广西早稻、玉米等秧苗长势同比偏差,部分地区(如河池市南丹、凌云一带)甚至存在水稻无法育秧苗的现象。

2025年6月,受持续强降水影响,柳江干流及支流27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广西多地(柳州、百色、河池等)遭遇洪涝灾害。

2025年10月,受强降雨和上游来水影响,广西22条河流32个站出现超警洪水。2025年9月30日—10月1日,右江、左江干支流水位因强降水和上游来水急剧上涨,导致崇左、百色等地发生洪涝灾害。

一时干旱,一时洪涝,这便是广西农业面临的最大气候挑战之一。另一方面,不可持续的现代耕作方式(如滥用化肥、单一作物种植)也会通过破坏土壤健康、降低生物多样性、大量释放温室气体等,加剧农业系统的气候脆弱性。

2000年前后,极端天气开始在广西频繁出现,加之食品安全事件频发,部分敏锐的社会组织(如社区伙伴、农民种子网络)和先锋农户开始尝试生态农耕,以回应家庭健康需求,应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挑战。

*生态农耕强调适地适种和多样化种植,以实现对农业生态系统的重构。这样的方法一方面可以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土壤固碳;另一方面可以降低极端天气带来的农业风险,是推动农业气候韧性发展的重要路径。

伙伴们在柳州、桂林、南宁、河池等小块试验田中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这些实践却面临困境——生态农产品因缺乏客户信任和市场渠道而不被看到。

南宁都市农墟:创造多元参与的市集

在广西关注生态农耕和可持续生活的社会组织、热心志愿者的推动下,南宁都市农墟于2013年应运而生。它不仅是广西目前唯一的生态农产品市集,也是一个支持生态农耕和生态小农、倡导可持续生活的公益交流平台。

南宁都市农墟以周期性市集(每2个月一次)为核心活动,由二十余名核心成员组成的志愿者小组负责运营管理。目前,南宁都市农墟已有完善的摊主准入标准与市集运作机制。

市集核心志愿者成员组成

生态产品生产者(占比约40%):广西的生态小农、食品制作手艺人。

城市消费者(占比40%):各行各业的、关心食品安全的普通市民。

社会组织工作者(占比20%):关注广西农村发展、环境保护的本土公益组织

*目前市集准入40家摊主(生态小农及手艺人)。

图片

2022年4月,生态农友与志愿者在市集上

图片

2023年7月,生态农友与志愿者在市集上合影

市集运作机制

召开筹备会议:提前一个月召开筹备会议,确定地点、主题、分工等内容。

按照职能分组:设立市集后勤保障组、主题布景组、零废减塑组、舞台组、展览组、沙龙交流组、内部食堂组、宣传组等职能小组,小组长由核心成员担任,小组成员在农墟百余名普通志愿者中招募。

市集轮值制度:实行轮值制,每次市集由不同成员牵头负责。

市集活动介绍

生态农耕与食物教育:通过生态农耕图片展、老种子展、农友分享会、当季食物制作体验等方式,倡导食在地、吃当季,保护老品种,支持生态农耕。

可持续生活实践:通过节水洗手体验、环保米糠洗碗体验、跳蚤市集、旧物改造等方式,倡导低碳减塑、垃圾分类,物尽其用。

自然艺术与手作体验:通过主题音乐会、主题绘画创作、自然手作体验、主题展览等方式,倡导用艺术呈现自然之美、用自然创造艺术之美。

左右滑动查看精彩瞬间

图片

2024年1月,市集一角

图片

2023年9月,半农半歌的瓦依那乐队主唱岜农在市集上

图片

2024年6月,农墟志愿者在布置种子展

图片

2024年6月,农墟志愿者在市集上带领孩子们进行“蜜蜂”主题即兴表演

图片

2025年6月,志愿者在市集上向市民介绍“气候变化应对行动展”

通过举办市集活动,农墟为生态小农提供了交流平台,帮助他们从“单打独斗”转为“互助合作”。在这里,小农们可以交流种、养知识与经验,交换老种子。还有人开启了以产品换产品的互助生活。

稳定合理的收益是生态小农持续采用环境友好生产方式的重要因素。在农墟搭建的关系网络中,小农还可以获得客户的一手反馈,进而对产品进行调整提升,降低市场波动的风险。

最后,农墟也面向公众开展环境教育活动,倡导更多人选择低碳生活、绿色消费。

图片

2024年9月,消费者自带购物篮在市集上

2022年至今,志愿者小组协调组织了十五场市集,除了准入的农墟生态小农/合作社,市集吸引了数十家环保、艺术机构参与。市集为生态小农/合作社创收约三十万元,志愿者团队也从最初的十余人增加至一百余人。

市集背后,是有韧性的“气候适应共同体”

经过12年的发展,南宁都市农墟的意义已远超一个市集。在这里,消费不只是销售和购买,更是可持续生活方式的选择和气候适应方案的探索。

气候危机有不确定性和系统性风险。在传统的农业模式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作为割裂的个体,各自承受气候冲击,难以协同应对。而南宁都市农墟通过重构食物体系中的社会关系、经济契约和知识流动,形成了一定的抗风险性。例如,当极端天气出现时,传统市场中的消费者只能看到“农产品的价格上涨、产品品质下降”,却不了解生产过程中的气候代价,因此很容易选择其他替代产品;而农墟市集的消费者能够意识到气候灾害为农业带来的挑战,也能理解小农在气候变化下的被动与脆弱性,所以拒购的可能更低。

图片

2022年1月,南宁市民与生态农友在市集上交流

这种用市集构建的情感联结的深层价值在于:它将抽象的气候危机转化为人对人、人对土地的关怀,使减碳、气候适应等宏大目标,落地为“不让老李的果园被暴雨击垮”的具象表达和行动。可以说,南宁都市农墟建立了小农与消费者之间的“韧性连接”。

在面对气候危机时,这样的韧性连接可以给生态小农提供更多的切实支持。

南宁都市农墟如何通过韧性连接为小农提供支持:

冲击类型

传统模式反应

韧性模式反应

极端干旱/洪涝

中间商停止收购,农户破产

消费者联合启动“特别采购计划”

病虫害暴发

滥用农药导致生态恶化

消费者接受有虫眼但无农残的产品

不可否认的是,气候危机解构了传统食物系统的稳定性。但南宁都市农墟始终相信:

关系韧性先于技术韧性——只有当生产者和消费者形成深度互信,才能共同承担气候适应成本。

消费端是气候行动的关键变量——消费者的每一次购买,都是对农业生产方式的投票。

小系统孕育大变革——这些微观层面的连接实验,正在为更大规模的气候适应治理积累社会资本。

结语:

在不确定的气候时代重建联结

南宁都市农墟的故事是民间智慧在气候危机中开出的一朵小花。它让我们看到,在面对环境和气候挑战时,有力的应对方式不一定只是通过技术或资金,还可以依赖于人与人之间、人与土地之间重建的深层联结。

这个由志愿者自发组织、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市集平台,用12年的时间构建了一个独特的气候韧性网络——在这里,生态小农不再孤军奋战,消费者不再被动接受,而是通过透明的信息、共担的风险、流动的知识和真挚的情感,形成了一个“气候适应共同体”。每一次市集上的见面和交易,每一场田间的互动,都在加固这个共同体的生命韧性。

这种“小切口、深耕作、广联结”的实践探索了一种面向未来的食物体系模式:

从“我”到“我们”:将个人的消费选择转化为集体的气候行动

从交易到信任:用长期关系替代短期利益的计算

从脆弱到韧性:通过分布式网络抵御系统性冲击

在这个意义上,南宁都市农墟不仅是一个市集,更是一场关于如何在这个不确定时代共同生活的社会实验——它提醒我们,对抗气候危机的力量,或许就藏在一颗老种子里,在一双沾满泥土的手中,在一次真诚的对话中。

这条路还很长,但每一步都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