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化北部山区:珠江三角洲边缘地带的气候风险区
广州市从化区,从行政区划上属于广州市,但这片区域地处珠江三角洲与粤北山区过渡地带,而从化北部山区与清远市和韶关市相邻,距离从化城区50公里、距离广州市区120公里。区域总面积19平方公里,涵盖长流村、乐明村、石明村、仙溪村、北溪村等5个行政村。从化区的整体定位是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核心区,从化北部山区则属于流溪河国家森林保护区和广州水源保护区。
在过去的工作中,广州市从化区深耕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没有这么认真地理解过这片区域的自然条件,总是将其当作一些不太重要的背景信息,不作细究、不求甚解。但细看下来,也会有一些发现。
从地理上来看,从化北部山区北连粤北山区,南接珠江三角洲平原,是山区向平原过渡的中间带,由于流溪河的切割,形成破碎的丘陵区。当地地势主要以山地、丘陵为主,村庄平均海拔在250—400m之间,村庄坐落在一个个山间河谷的小块平地上,每个村庄有几百人到上千人不等。
从气候上来看,这片区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9.5—21.4摄氏度,年平均雨量1800—2200毫米。日极端气温记录为38.1摄氏度和零下7摄氏度。四季特征为:春季冷暖多变,阴湿多雨,有倒春寒;夏季晴多温高,时有大风和暴雨;秋季气爽少雨,常遇干旱和“寒露风”;冬季多晴天,气候干燥,常见霜冻。
这样的气候条件让这片土地常常发生水灾、旱灾、低温冷害、大风、冰雹等气象灾害。加上当地的地理条件,地势向北抬升、拦截大量的水汽,导致降雨集中,让该区域接近广州市的暴雨中心区。所以水灾的风险尤为突出。
当然,雨量充沛、雨热同期的气候条件,也有利于农作物和水果的生长。村民利用山区优势种植水果。过去20年,砂糖橘成为当地村民的重要收入来源。只是在2017年,随着黄龙病蔓延,当地砂糖橘产业破产,在家失去收入的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以2017年为分界点,当地村庄常住人口占户籍人口的比例从50%下降到30%。比如,仙娘溪村的户籍人口约450人,2017年前常住人口约有200人,近几年则不足百人。老年人成为村庄人口的主体,占了常住人口的一半以上。而这些因素,也成为我们理解气候变化的立基点。
良口镇到北片五个村庄在广州的区位以及各村之间的具体距离
极端天气下脆弱的农业与农村老人
不用气候变化的视角来理解农村,农村所面临的一些气候风险就很难进入到我们的视野里,成为盲区。
在分析村庄面对的气候风险时,深耕团队一方面借鉴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定义的气候变化风险,主要从危险性-暴露度-脆弱性等角度来进行考察和理解;另一方面,也采纳农村社区韧性建设的角度,重点关注村民生计适应方式的多样化、村民面对气候风险的主体性和减灾防灾的意识与能力,以及气候风险对脆弱群体的影响。
戴上“气候变化”的眼镜,我们发现从化北部山区的乡村普遍面临的气候变化风险不少。
01减产或绝收:气候风险叠加市场风险下的农作物命运
农业对气候变化尤其敏感。简单地说,就是农作物对温度/湿度有一定的要求,每种作物都有适合自己的生长的温度范围,过高或者过低都对作物的生长不利,甚至使作物无法生存。气候变化,最直接地改变了农作物生长的条件。
从1980年代开始,从化北片山区乡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外出务工和种植果树。本地种过的果树品种包括青梅、大红柿子、肉桂、三华李,以及1996年前后开始种植的砂糖橘。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砂糖橘成为这个片区的主要产业。当时,有些村民开荒山种植砂糖橘,有些则将之前种下的青梅树砍掉、改种砂糖橘,有些村民将水田改成砂糖橘园。2012年左右,长岌村这个自然村的砂糖橘产业发展到最高峰,每年的砂糖橘产量有近600万斤。附近其他的村庄同样也达到种植人数和产量的最高峰。
但是好景不长。2015年之后,被称作柑橘类果树“癌症”的黄龙病,开始在从化北部山区出现。黄龙病的蔓延,一方面跟砂糖橘种植过程施用大量的化肥有关。化肥导致土壤板结、影响微生物生长环境,也影响到果树自身的平衡。但另一方面,我们后来发现,黄龙病也与气候变化有关。黄龙病的病原体最初就是在美洲发现的,主要靠木虱传播。木虱在温度升高或是暖冬的情况下更容易生存,繁殖期延长。原本是夏季是繁殖高峰期,变成夏秋季节都在繁殖和传播,从而使得黄龙病的传播更快、更广、更严重。当时,国内的砂糖橘市场也逐渐饱和,市场行情持续低迷。在黄龙病和市场行情走低的双重作用下,村中的砂糖橘产业破产。村民无法在家获得收入来源,更多村民外出打工。
之后,这片区域的村民尝试过种植新品种如沙梨、黄金柰李等多年生作物,但均以失败告终。现在,村中为数不多的劳动力主要通过种植短期作物,比如丝瓜、黄瓜、豆角、黄金百香果等一年生农作物,投入一两个月就大概能有一茬作物的收成,可以及时更换品种,以此减少投入时间来降低农业的风险。但这些作物均需要大量的化肥农药和除草剂,需要面对市场风险,也需要面对发生频率与强度越来越大的极端天气,同样是不可持续的。
华南区域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显示1,近年来,华南地区的气温上升显著,以珠三角区域和冬季最为明显,高温日数和最高气温增加,短时强降雨和极端天气增多,也直接让村庄的日常生活和作物受到影响。如2019年的秋冬干旱,从9月18日至12月31日广州市全市大部分地区平均雨量仅41.2毫米,与常年同期相比减少了78%,连续104天无“透雨”;同时,持续的晴热天气导致水汽大量蒸发消耗,土壤墒情极度不足。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了从化北部山区村民种植的淮山绝收。如2022年7月开始的持续干旱、直到11月初才有连续的降雨,导致番薯、花生这些根茎类的作物减产非常严重,虫害也非常严重。而这一年的冬天,村中竟然遭遇了蔬菜不足的现象。因为往年十字花科的蔬菜很适合在冬天生长,但是因为天气连日阴雨、降水多,十字花科的叶菜叶片腐烂现象严重、减产严重。当年冬季的连绵阴雨,也直接影响了青梅在次年的产量,对村里的产业造成极大影响。
1来自《华南区域气候变化评估报告:2020 决策者摘要》,《华南区域气候变化评估报告:2020》编委会
2022年连续干旱,导致番薯和花生被地下虫侵害,减产严重
02 暴雨、山洪与次生灾害:气候灾害高风险区的高频灾害
从化北部山区的地理条件导致当地降雨集中,接近广州市暴雨中心区。过去20年,这片区域频繁遭遇暴雨洪涝灾害。在极端天气影响下,每隔几年,这里的地势低洼区域——其实也就是民房和土地集中的区域——均被水淹,暴雨导致的滑坡、小流域洪水等灾害每年均会发生。极端天气对村庄的影响是突发、严重和广泛的,甚至导致过人员伤亡。我们只需稍微摘录几次灾情的简况即能明白。
按历史记录:
2005年3月22日,从化区普降中到大雨,受强雷雨大风影响,乐明、长流、仙溪、石明等村庄出现灾情,房屋倒塌,人员受灾,作物损毁,经济损失较大。
2013年5月15日,良口镇北部遭遇特大暴雨袭击,局部地区降雨强度超200年一遇,特大暴雨造成仙溪、长流、乐明等村庄受灾。尤其是仙溪村出现山洪,98%以上的房屋受浸,且大部分倒塌,村内最深水位达3.5米,水电、通信全部中断,死亡3人。周边村庄同样出现最高历史洪水,各村的房屋被水淹1米以上。
2019年6月13日,广州从化北部山区暴雨。流溪河上游支流玉溪水发生20年一遇的洪水,其中长流村、乐明村、仙溪村影响最大,村庄水浸严重,多条道路中断。受浸严重的长流村水位最高达2米,导致村庄停水停电三天。而通往仙溪的乡道也在暴雨的袭击下产生大量滑坡,导致道路中断,村庄失联。暴雨也冲毁了乐明村莲藕种植户的十余亩莲藕地,导致损失严重。
2024年4月,广州从化北部山区遭遇百年一遇的四月强降水。4月19日,连通从化北部山区与城镇的县道X287出现多处滑坡、树木倒塌,道路中断,公交车停运。因为连续强降雨,通往仙溪村的乡道多处滑坡、无法通行,校车没法接送学生上学。
03 空心与孤岛:气候风险下的老人生存状况
气候变化对乡村的影响,更因为乡村的人口、基建和基本公共服务的具体情况而加剧。目前的乡村,大量青壮人口外流,村庄常住人口以留守老人为主,村庄空心化、老龄化严重。广州从化北部山区的村庄,由于空心化叠加了产业破败、气候变化、基础设施年久失修、交通不便、缺少医疗服务等因素,各村庄更像是散落在从化北部山区的一个个孤岛,缺乏必要的互动协同与应急救援能力,村庄的脆弱性和风险性极高。其中,老年人群体在面临社会、经济、气候和环境等愈加复杂多变的问题时,更缺乏足够的应对能力。
2024年4月19日是从化北部山区四月份面雷暴雨最严重的一天。靠近河边且地势较低的长岌村七社,住了一位近80岁的阿婆。4月19日晚上半夜两点,炸雷不断,暴雨如注,阿婆说那晚“半夜被吓醒了,不敢睡觉,时常开门看河水有没有淹到院子里来,直到凌晨四点雨小了才放心,六点又起来看水位”。阿婆家位于下游靠近河道的位置,家里只有她和她丈夫,丈夫行动不便,孩子又都外出务工,所以整夜不敢睡觉,害怕发洪水了来不及跑。
那一晚的暴雨让仙溪村的阿姨也胆战心惊。因为2013年经历过200年一遇的洪水,那时洪水快速漫到屋顶,阿姨一个人在家,孤立无援。所以,之后每次看到打雷下大雨就会想起过去遭遇的洪水。如今阿姨已经年近70岁,虽然儿子时不时回家,但是2024年4月的雷雨依然让阿姨回想起10来年那种孤立无援的感觉。
强降雨导致滑坡
连续2个月的降雨导致花生死苗,2024年的花生减产六成以上
不到半个小时的强降雨,导致河水猛涨
重建韧性:让“气候变化”连接村民的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
为了增强广州市从化北部山区乡村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建设韧性社区,深耕团队先后在广东省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云南协力公益支持中心、万科公益基金会&北京合一绿色公益基金会“恒星伙伴计划”、爱德基金会“气候同行者”的支持下,从推动农业生态转型、气候风险识别、气候脆弱人群和社区减灾防灾等方面开展工作。
01 推动多样化种植和生态经济产业链发展气候韧性的农业
常规农业大量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不仅增加碳排放,在气候变化中也极脆弱。因此,工作团队和在地村民骨干持续推动从化北部山区的仙娘溪、长岌、乐明这3个村庄的农业生态化转型,构建乡村生态系统。通过技术培训、产业链建设等方式,协助村民逐步转换种植方式,在生产过程上减(化)肥、减(农)药,在产业链条上打通从产到销的环节,推动农业整体的生态化转型。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将适应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的需求与小农对发展、生计的需求结合起来,协助村民在满足生计及生态友好两方面需求的基础上,探索农村应对气候变化的路径。
深耕团队和村民骨干在从化北部山区持续推动村民种植多样性的地方品种作物,孵化合作社,扶助村民进行农产品加工,对接全国市场,2021年初步形成了包含种植-加工-销售的气候韧性农业链条,销售额和合作农户逐年增加。2021年起的三年间,合作社销售额从20万到75万,合作农户从二十人增加到近百人。
以当地的青梅产业链为例。青梅是现阶段从化北部山区村庄老龄化的现状下适宜种植的经济作物之一。青梅多生长于海拔700米以下的丘陵、坡地,对生态系统有重要作用。广州从化的青梅多是在元旦前后开花,在4月份进入成熟期,整个冬春季节是青梅的生长期。因生长期短,夏秋季节差不多进入青梅的休眠期,只等寒冬时再开花。青梅树虫害少,不需要精细化管理,此外还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村里的合作社生产的话梅、梅酒、脆梅、梅精等产品的原材料就是青梅,中药里的乌梅也是用青梅熏制而成。对于农户来说,青梅是一种“懒”作物,不需要太多人为管理——村里青梅树的管理大部分就是每年除两次草、施一次肥,有时间就修剪一下枝条。而且青梅的人工管理和收获季节都避开了广东的高温季节。由于青梅这样的特性和对地方气候的适应性强,良口镇附近的流溪河与黄龙带水库附近村民种植了大量的青梅树,而青梅也成了从化北部山区农业的标志之一。
合作社通过对包括青梅这样的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制作,也延长了农作物的使用周期,降低极端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和损失,增强了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韧性。
生态青梅林
妇女小组一起做话梅
02 从自组织走向跨村互助网络建立多层次的公共服务体系
深耕团队认为,村民是村庄的主人,村庄发展的主体是村民,村民应该承担“自己的村庄自己建”的责任。这样的思路同样也应该用于社区面对气候风险、加强社区公共服务等事务上。在前期培育多个村民自组织的基础上,2021年,深耕开启在从化北部山区各村庄的探索(长流、仙溪、北溪、石明等),通过社区调研和小额计划先后支持各村自主开展村庄活动,搭建区域性的跨村互助网络。
面对村庄主要以老年人为主的现状,深耕在行动上先从关注村庄老年人开始。2022年,深耕开拓农村互助养老工作,挖掘和培养村民骨干,成立和发展各村老人协会。如今已经成立了仙娘溪、长岌、仙溪3个村的老人协会。其中长流村、仙溪村、北溪村、石明村已经建立了长者饭堂,分别为村内长者提供集中就餐,并在村庄持续开展社区活动,增进村民之间的互助和交流。
目前,从化北部山区的乡村互助养老工作正处于模式深化阶段。深耕将通过培育村庄内部力量、链接企业和社会力量、打通地方政府资源体系等方式,回应乡村养老服务中的资源、人力和机制等问题,建立起本地养老服务的可持续模式,实现农村养老的可持续。
老年人组织起来自助和互助,不仅可以应对日常生活中的需求,也能够在个体健康、社区安全发生危机时发挥关键作用。平常村中的老年人多数是独居或是双留守,当出现意外情况,比如因短时降温带来的中风和脑梗、回南天湿滑导致的摔跤等情况没办法及时得到支持和处理。基于这个情况,村中的阿叔阿姨也提到,如果能够成立应急关爱小队,让队伍中的成员每天就近关心独居、留守、年老的村民,可以降低摔跤、中风等意外带来的影响。
目前,深耕正协助老人在各村内部实现从自助、互助走向关注村庄公共事务,从临时的个人救助走向机制性的社区危机应对。
组织老人家一起在老人菜园种菜供给长者饭堂使用
组织中医进村教村民一些养生保健知识和技巧
组织村民一起共建竹建筑
03 以村社为行动单元动员村民参与应急管理和减灾防灾
2013年的水灾后,从化区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的应急响应机制。实际上,从化北部山区的各个村庄都建立了以村委为领导的应急管理工作小组,并组建了应急救援志愿队伍。但是各村村委的工作人员平时多数在城里,当出现紧急情况时并不能完全保证在村。而各村应急救援志愿队伍多数人的年龄在60岁以上,或常年不在家,没法充分发挥应急救援队伍的实际作用。当上述灾害发生时,应急救援队伍并不能及时给到老人们信息和信心,老人们仍然是在独自面对风险。
村民对于突发性事件、应急管理和减灾防灾的认识和参与不足,也是以政府主导的应急响应机制难以发挥作用的原因之一。尤其是2017年砂糖橘产业彻底衰败后,青壮年劳动力携带子女举家进城打工上学,村里常住人口主要为老年人。随着农村的空心化、老龄化和基层组织建设的不足,从化北部山区的防灾减灾存在多种潜在风险与挑战。
为此,深耕团队在“恒星伙伴计划”的支持下,完成了以气候适应为重点的连片村庄韧性街镇建设思路,并在爱德基金会和“气候同行者”资助计划的支持下,于2024年启动了“广州市从化北部山区提高社区韧性应对气候变化项目”。项目通过气候教育、气候风险评估、小流域治理和防灾减灾应急演练,对灾害易发生点进行巡视,对老旧的基础设施进行维修加固,提高村庄老年人群体自救与村庄间的互助能力。
小微灾害治理是深耕团队与村庄合作开展韧性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关于在村庄开展小微灾害治理,大家达成三项原则:首先是这个小微灾害治理是跟大部分村民相关;第二,投入的资金体量不能太大,属于轻量级修复;第三,村民们愿意投工投劳。这三个原则需要同时满足才有行动的可行性。于是,大家把目标锁定在了损毁的水渠和风水池的修复上。
水渠和风水池的损毁由多重原因造成,与极端天气的频率与强度增加相关,也与村民因生产生活变迁对水渠和风水池的依赖性降低而年久失修有关。气候变化的影响与村庄人口结构、经济变化和公共生活缺失等多种因素叠加,增加了气候变化的风险,使得一些小微设施也成为灾害风险点。基于此,2024年11月,仙娘溪村民全村出动修缮水渠和风水池,清理村庄和河道的杂草。
清理水渠的泥沙和杂草
清理风水池的淤泥和进出水口
清理河道杂草和小树
“韧性”的延展:从面对气候风险到农村可持续发展
过去几年,深耕团队在从化北部山区长期驻点,开展韧性社区建设和农村社区应对气候风险的工作,总结起来,有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01 与地方政府和村“两委”合作良好,培育了多个村民自组织,增强了乡村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水平。
02 依托村“两委”、村民自组织,已经开展了村庄气候风险评估和气候风险应对主题工作坊,提升了山区农民的气候风险意识。
03 通过发掘地方老品种和开展多样性的地方品种种植和农产品加工,以合作社的形式对接全国市场,初步形成了包含种植-加工-销售的气候韧性农业链条。
04 以小微灾害和小流域治理为基础方法的气候风险综合管理,以及以片区为基础单元的防灾减灾网络建设正在建设实施中。
从过往的实践中,深耕团队发现:强有力的村“两委”和各类社区自组织是社区应对气候变化的组织保障,可以帮助社区进行快速的人力、物力动员,和在外部救援力量赶来前展开积极自救。而发展和壮大社区合作经济是韧性社区建设的主要工作方法,种植合作社、老年食堂等生产和服务型合作经济形式,有助于激发空心化农村的内生力与活力,增强社会资本,减少对外部的依赖。
此外,文化与人心建设是韧性社区建设的重要文化保证,通过对本土经验智慧的发掘和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本土经验智慧得以活化,人的创造性和自豪感得到激发,人心的韧性聚集为可以转化为内生发展动力的能量场,帮助留守村庄的老年人跳出“弱者”的自我标签化。在阶段性的努力与胜利中,村民不仅强大了自己,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青年返乡,乡村建设的力量得以延续和发展。在此,韧性社区不只是面对气候风险的“韧性”,更是应对外界各种冲击的“韧性”。
广州市从化区深耕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简介
广州市从化区深耕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深耕)是由一群资深农村工作者发起成立并在广州市从化民政局登记注册的公益机构,以“人与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为愿景,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布局中,从农村社区发展工作和公益行业支持工作两个层面,积极推动“人与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多议题社会组织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项目简介
为回应不同议题的公益组织将气候变化视角与自身所关注议题和机构业务形成有效融合,助力于气候危机下的脆弱人群、脆弱区域和脆弱产业发展,基于在气候变化视角和行业赋能上的积累,合一绿在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环保民间组织能力建设基金第六期资助计划”支持下,启动“多议题社会组织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项目,通过思维模式启发和项目逻辑设计的支持,帮助伙伴清晰气候视角与自身业务的融合路径,讲好自身所关注议题的气候故事,拓展资源筹措渠道,从而提升气候行动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