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地学习网络|“社会公益型自然保护地”课程回顾

时间:2017-06-14     访问量:1556

2017年5月,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联合12家国际、国内环保公益机构,启动“守护心中的桃花源”资助计划,资助民间环境保护组织参与中国社会公益型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

合一绿学院受社会公益型自然保护地联盟委托,开展《社会公益型自然保护地》网络培训课程,解读自然保护地理论,分析各类案例,为有意愿参与社会公益型自然保护地建设和运营的民间机构进行培训和辅导,搭建分享交流平台。

第一课:自然保护地总论

1

来自桃花源基金会的马剑对社会公益型自然保护地进行了概述和介绍。在他看来,保护地是一片被保护起来的陆地或水域,通常是为了保护濒危或特有动植物、生态系统、自然景观、当地文化等。而社会公益型自然保护地是指满足自然保护地的特征,同时符合相应治理方式的保护地类型。

案例显示,民间保护力量对于建设和管理保护地,已有相关经验和能力,在生态保护逐渐得到重视的现在,面临着发展的机遇,也迎接着挑战,而衡量的标准在于保护的有效性。

640_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webp (1)

老河沟自然保护区,我国第一块社会公益型自然保护地

摄影:张铭

此外,马剑对社会公益型自然保护地联盟进行了介绍,联盟由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联合12家自然保护机构发起,希望支持一批扎根在民间的保护机构,有效保护中国1%的国土面积。

第二课:老河沟自然保护区案例分享

2

桃花源基金会的首席科学官王德智分享了老河沟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保护经验。从与当地政府部门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到建立专业保护团队进行管理,老河沟最终从一片林场成为了自然保护地。

根据保护地的特点,识别出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山地溪流生态系统等7类主要保护对象,通过对其进行现状评估和威胁因素研究,寻找保护策略:对内严格保护,对外推动社区发展。

640_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webp (2)

老河沟自然保护区

基于此,老河沟在保护的同时也兼顾扶贫,建立“桃花制·保护地友好产品体系”,开发生态定制农业,将收益反馈到保护中来,实现保护地的可持续运营。按照保护区管理规则带领游客进行生态体验的“桃花驿”,也在让更多农户从保护中获益。

第三课:三江源龙格村社区保护地案例

3

全球环境研究所的彭奎博士通过三江源龙格村案例介绍了在传承社区保护理念基础上所衍生出的另一种保护模式——社区协议保护。

通过识别威胁并进行可行性分析、明确社区保护地权属、社区动员,协助社区制定保护计划和发展计划,龙格村最终与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签订保护授权协议,成立了全村牧户都参加的合作社,选举出领导团队进行保护工作。

640_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webp (3)

三江源龙格村景色

除了在社区组织、保护落地、协议制定等方面提供专业引导和帮助,保护机构重点开展社区保护能力建设。目前,20多位当地牧民环保人组成了生态环境小组,在协议保护区域开展巡护。如今,保护地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有了明显改善。

第四课:关坝流域自然保护小区

4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冯杰以关坝流域自然保护小区的生态保护经验为案例,探索以社区为主导的创新生物多样性保护模式,对现有保护模式进行有效补充。

关坝村作为熊猫栖息地和重要水源地,面临着非法盗猎野生动植物和过度放牧等威胁。保护地通过制止(建立巡护队制止)、引入(引入原生物种进行生态修复)、替代(生计替代和技术替代)来应对当地的生态保护的主要威胁。

640_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webp (4)

关坝自然保护小区

冯杰老师给出了自然保护小区的经验总结:整合资源,授权共管;摸清家底,制定规划;立足本土,壮大集体经济;社区为本,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多元投入,实现保护与发展共赢。

第五课:李子坝村协议保护项目

5

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的田犎通过李子坝协议保护地的案例介绍了保护地的新模式:协议保护地。作为建立社区保护的一种方法,以社区为主体,用生态补偿来换取社区合作,引导社区找到更好的经济发展路径。

自从2009年签署协议以来,李子坝已经形成了日常巡护制度、资源管理制度和保护地村规民约,社区组织能力和领导力明显上升,实现了“老大难”的华丽转身。

640_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webp (5)

李子坝资源分布利用威胁草图

保护区、李子坝村、NGO三方愿意用协议保护的方式开展合作,这是所有工作的前提。从项目选点、可行性评估、社区动员,到项目设计、协议协商,最终签署协议,如今的保护模式已在70个村进行推广。

第六课:渠楠白头叶猴自然保护小区

6

广西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协会(美境自然)的创始人张颖溢分享了另一个自然保护小区——渠楠的工作经验。这里紧邻崇左白头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自然保护小区后,白头叶猴种群数量明显增长,经济、文化、社会效益明显。

在保护方面,屯委负责保护小区的日常管理,制定村规民约,成立巡护队共同参与日常监督。美境帮助渠楠通过打造自然教育基地建立可持续资金机制,培养社区成员成为自然讲解员,同时探索开发生态农业,将部分收益用于保护小区的管理。

张颖溢认为,社区管理保护地的关键点在于:提高社区自组织和自管理能力,建立因地制宜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政府要给予适度的认可并做好科学监测和评估;建立可持续的资金机制。

640_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webp (6)

崇左保护区内的白头叶猴 | 摄影:梁霁鹏

至此,保护地系列专访就告一段落啦~

这么多的干货,怎么能不复习

所以我们已经贴心地准备好复习专题啦!

快戳https://mp.weixin.qq.com/mp/homepage?__biz=MzA4Njg4MDIxNw==&hid=6&sn=b260c1ef879d5c98668f275a4eb8bfb4#wechat_redirect,有惊喜!

(文章由合一绿学院王琦编辑整理)

QQ截图20170515173246

合一绿学院秉持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理念,以“每个人都能认识到环境问题并行动起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为愿景,是致力于环境保护行业发展支持的专业非营利机构。

合一绿学院通过资金资助、成长培训、信息平台来支持环境保护相关的草根组织及行动者,并开展相关行业案例和理论研究,以实现支持草根环保组织成长使之有更强的能力有效应对和解决环境问题的使命。

合一绿学院核心团队有着十多年的支持草根环保组织发展的经验,并成绩斐然,合作伙伴包括了遍及中国各省区的上百家环保组织。

2016年7月,合一绿学院正式在北京市民政局注册为基金会,注册名北京合一绿色公益基金会。

微信公众号:合一绿院

微博:@合一绿学院

网站:http://www.hyi.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