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地的自然教育工作该如何开展?随着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构建,以及对保护地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视,这一问题频频被提及。
与此同时,国内保护地自然教育运营各种尝试不断涌现,优秀的案例、做法亟待交流分享,以发挥更大效益。
6月3日-6日,来自全国的十家自然教育、生态保育机构负责人及代表齐聚重庆仙女山参加“保护地自然教育工作坊”,考察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自然教育发展模式,讨论全国典型保护地自然教育案例,探讨如何通过案例整理分析,促进保护地自然教育运营模式创新,推动保护地自然教育发展。
仙女山自然教育中心考察
代表们实地考察了位于武隆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仙女山自然教育中心、树顶漫步自然教育营地等自然教育基地的软硬件情况,深度了解了仙女山自然教育中心的运营模式,查勘了中心主要自然教育步道等设施,同教育中心管理方和运营方进行了深度交流,并提出诸多建设性意见。
在仙女山自然教育中心考察
在树顶漫步自然教育营地考察
比如捡拾中国负责人王子人在踏查了森林步道并了解了森林公园内旺季塑料垃圾问题以后,提议通过联合行动,让仙女山成为“第一个让游客自我管理垃圾的景区”。武汉道大的负责人朱小明对仙女山自然教育中心的品牌宣传提出了建议。武汉花仙子负责人刘英、上海海知趣负责人刘永龙对志愿服务、一次性餐具使用等提出了改进意见。从改进现有明信片等文创、做好宣传、提高中心服务的温度,到餐厅的餐具选择,与会代表们给仙女山自然教育中心的运营提出了各种落地可行的合理化宝贵建议。
考察仙女山生态资源
同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任秀容主任交流
保护地自然教育工作坊
工作坊座谈环节,参会代表们分享机构各自保护地自然教育创新探索的经验和案例,为本次活动注入了更多思想上的火花。如,自然介负责人陈竹分享了仙女山自然教育中心政府+社会组织+基金会多方合力,普惠+深度自然教育多层次服务供给,从而保证中心可持续运营的模式。上海道融负责人沈黎平分享溧阳天目湖“基于自然教育的旅游目的地打造综合文旅项目”的思路和做法。全国自然教育网络秘书长陈志强分享了红树林基金会在深圳运营的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的经验。浙江山野负责人叶喜阳分享了机构在杭州运营自然教育中心的经验。青岛鸟会代表贺晓梅分享了机构开展自然教育的打算。大家还探讨和分析了桃源里自然教育中心,五源河自然教育中心等案例的经验和教训,引发了伙伴们的热烈讨论。
虽然大多数优秀案例的成功背后都有无法复制的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但也有一些共同的规律和经验可供参考,也有一些创新做法让人眼前一亮。因此,整理和归纳已有的保护地自然教育运营案例,目的并不在于提供万能的可复制模版,而是为运营机制创新提供灵感启发和基本的经验参考,以此赋能更多保护地的自然教育工作开展与探索。
经过梳理,伙伴们初步总结了保护地然教育中心运营过程中,业主方和第三方机构的几种合作模式,包括特许经营、委托管理、合作共建、服务采购、直接租赁、申请使用等。每个模式已有初步的案例,后续将继续开展案例文本整理以及深度梳理总结工作,希冀整合现有中国保护地自然教育运营案例和模式,形成《中国自然保护地自然教育运营案例集》,给行业伙伴提供更多的参考方向,助力推动自然教育在自然保护地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