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是最容易谈论气候变化的地方,也是最难谈论气候变化的地方。
说容易——无需气象学家的专门告知,农民早就开始感叹“二十四节气不准了”“旱涝越来越不正常了”。对于靠天吃饭的人来说,姗姗来迟的一场雨,反季节的一阵霜,不见冰雪的冬天,都是大自然的信号。他们用身体、锄头和地里的收成,精准感知气候变化。
说难——我们知道了气候变化又怎样?农民说“老天爷说了算”,“谁能跟老天爷斗法呢”。
他们站在气候变化最前线,但在关于气候变化的讨论中,依然失语和无力。
难上加难的是,和“城乡制度不平等”这一坚硬现实相比,气候变化似乎“小巫见大巫”。这既让农村面临的难题更加复杂,也往往让人忽视气候变化的全方位潜在影响。
2024年4月,云南大旱,墨江水稻梯田严重龟裂。图源:云南思力中心
与此同时,尽管20多年来,社会组织已开始有意识地探索将气候视角纳入工作,然而在实务中,气候变化与农村需求的关联性叙事、应对方案和工作空间尚有诸多未被充分探讨的困惑和展望。
有鉴于此,在乐施会(香港)北京办事处的支持下,食通社联合广西应对气候变化网络将于2025年4月17日至19日在南宁举行“农村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坊”,邀请来自不同背景的参与者——农民、村干部、返乡创业者,扎根农村的社会组织,农村发展研究者,支持农村应对气候变化的资助方……思考气候变化背景下社会组织在乡村开展工作的可能性。
在为期两天的工作坊当中,参与者将通过案例分享、圆桌讨论、救灾演习等形式讨论当前领域内的前沿问题:
农民眼中的乡村发展和气候变化是什么关系,NGO如何找到工作抓手?
干旱、洪涝、病虫害:NGO农技合作的经验与反思
空心化叠加气候变化,如何守护老人的健康与安全?
从减缓到适应,细数乡村发展NGO这些年应对气候变化踩过的坑
生态农业的多重效益:从生计、气候、生物多样性、健康到社区凝聚力
可持续生计知易行难,农民卖货不简单
气候资助者在想什么?资助逻辑与行动逻辑之间的融合与冲突
……
我们也将根据报名者在问卷中的反馈,增加大家更关心的议题和案例。
- 基本信息 -
- 时间 -
2025年4月17-19日
周四、周五、周六
- 地点 -
南宁·美丽南方
*具体地点另行通知
- 报名 -
欢迎工作领域包括但不限于农业、能源和基础设施、脆弱人群、防灾减灾、环境保护和文化教育等在农村地区开展社会服务和公益工作的伙伴报名参加。
工作坊免费参与,食通社会承担参会者的市内交通及可能的差旅费用,包括往返高铁/硬卧/经济舱机票、会议期间用餐,以及4月17、18、19日三晚的住宿。
为提供更多参与机会,对于同一机构,原则上只承担一位伙伴的费用。由于本次工作坊在南宁举办,我们更鼓励来自西南地区的伙伴参加。
报名于2025年4月7日23:59截止
会议地点、住宿安排和日程将在确认后与参会者另行沟通确认,并在4月10日前确认报名结果。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