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窒息到发光:我的环保路 | 环保公益精英营演讲回顾

青年成长

时间:2025-09-22     访问量:11

2025年暑假,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的近30位青年相聚在“一个长江”涓流行动——青年环保公益精英营。在这里,TA们不仅系统学习了环保公益的知识与方法,也在交流与实践中不断提升行动力与专业素养,收获了珍贵的与“同行人”的连接与友谊。

在营期最后一天,5位涓流伙伴登台分享了TA们在环保公益实践中的经历与思考,讲述了行动背后的困惑与坚持,以及一路走来的收获与成长。这篇回顾来自周涛同学的演讲,我们希望让更多人看见这些年轻人真实的故事与思考……

今天带来的是重庆工商大学绿艺团队周涛(自然名:太阳)的演讲。

(以下文字版,是周涛在现场演讲稿子基础上重新整理补充、更为完整和详细的版本。)

大家好,我是重庆工商大学绿艺团队的负责人周涛,也是涓流行动第六期的资助伙伴。

我来自重庆工商大学广电编导专业,是一名干过运营、传播、拍摄的传媒人。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不是怎么专研广电编导,而是作为一个“外行人”,我和公益之间的故事:我从一条让我觉得窒息的路,走上了一条让我觉得自己在发光的路。

大学初入迷茫,我到底该做什么?

和大多数刚上大学的同学一样,我一开始是迷茫的。刚从高中的埋头苦读里走出来,我突然被问起:未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要过什么样的人生?老实说,我根本回答不上来。

人生有太多选择,而当我们不知道如何选择时,最自然的做法就是抓住眼前的救命稻草——学好专业课。所以,大一的我告诉自己:先把专业学好,不管这条路是不是“对的”,至少先有一个努力的方向。

我开始疯狂找机会,只要有活我就接。一个和我熟识的老师引荐我拿到人生第一份工作——直播文案策划。

职场窒息,一次次的复制粘贴

直播文案策划这份工作听起来很专业,但实际上非常机械。我每天的任务就是看其他主播的卖课直播,把ta们的话术记录下来,再玩“文字替换”游戏——把对方的产品名改成我们的,稍作调整,就成了一份新的文案。第二天再根据前一晚的数据来改文案、改大纲、改录屏……周而复始。

很快我意识到:我在生产“文字垃圾”。这份工作几乎没有创造力,每天都在重复洗稿。而我最讨厌的就是这种没有意义的重复劳动。再加上直播数据惨淡,这种日复一日的无力感让我透不过气。于是,我选择了离开。

后来,我又尝试了小红书运营、婚礼摄像。每次都逃不过同一个问题:我的作品总要经过上级一遍又一遍的审核和修改。我这个人一向心高气傲,他们的修改意见在我看来都是废话,不予考虑。

环保演讲比赛致辞__环保演讲比赛演讲稿

快要窒息的周涛(打工人版)被“boss”打败

让我难受的不止是修改,而是背后的逻辑:

• 我不能做我真正想做的东西。我必须顺从甲方,他们想怎么改,我就得怎么改。

• 重复的修改摧毁了成就感。一篇小红书推文发出去只有两个人看,可是ta们还要让我不断改、不断折腾。

• 作品价值被消耗。我用尽心血的作品最后被改得七零八碎、面目全非,连我自己都不认得。

内心觉察,“我想做有价值的事情。”

试过很多次之后我才发现,其实我特别在意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我想当自己的甲方,不愿意被支配,我希望做自己的项目、做有价值的事情。

可惜,我的那些工作让我完全感受不到价值。于是,我干脆通通辞掉了。我告诉自己:我的青春很贵,不能浪费在这种让我窒息的工作上。如果让我一辈子都干这种工作,我想我会疯掉。

如果一辈子都要活得这么窒息

不不不,那还是算了……

我要寻找

自己真正热爱的道路!

转折的契机,从调研出发,唤起城市中人的自然感知

契机很快就来了,朋友邀请我报名参加了一场环境保护的公益活动,去当科普课堂的讲师。这是我第一次接触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环保演讲比赛演讲稿__环保演讲比赛致辞

偶然看到了“守护长江鲟”科普讲师招募

那时的我其实没多想。我的原则是:先去尝试,再去筛选,试过才知道合不合适。

课堂上,我给小朋友们讲“十年禁渔”,讲为什么要净滩,讲怎样保护长江。当时我讲得头头是道,但心里却没真正在意,那时的我如果看到江边有人钓鱼,或者垃圾遍地,我是不会去管的——毕竟,我只是去讲课的。出乎意料的是,第二次课堂,小朋友们居然告诉我,ta们周末去阻止了钓鱼,还去捡了垃圾。

那一刻,我先是愧疚,自己并没有做到言传身教。随之而来的,是震惊——我居然能够影响别人!课堂上随口的一句话,真的改变了ta们的行为。

那一刻起,我开始意识到:我的行动可以带来改变。

_环保演讲比赛演讲稿_环保演讲比赛致辞

在言传身教中体会公益的价值感

带着一些惭愧,我决定要践行言传身教。如果小朋友们知道,那个告诉他们要保护环境的老师自己都不爱护环境,那该有多糟糕啊。于是,我报名参加了净滩系列活动,带着大家一起去捡垃圾。

在不断行动的过程中,我终于盼来了一次机会——我所在的公益机构需要开展“放生长江鲟”的活动。我第一次见到了自己教案里写下的长江鲟,心里颇有感慨。小朋友们很激动,我也和他们一样,心里多了几分坚定:我们做的事情真的是有意义的,它能让长江鲟欢快地生活在长江里,而不是被捕捞,或者误食垃圾。

从那时起,我对公益机构越来越感兴趣,也越发投入地去开展工作。垃圾分类、保护长江、科普课堂……我涉猎的范围越来越广。我开始越来越清楚地感受到,做公益是有价值的。为了让孩子们听懂我的课,就算要改一百次PPT,我也觉得是有意义的。

环保演讲比赛演讲稿__环保演讲比赛致辞

周涛的课件

更重要的是,我是自己带活动、自己做项目,全程参与,所以在做公益的过程中,我能感受到一种特别的包容性——只要我有更好的想法,只要是为了让项目效果更好,大家都欢迎我提出来,一起去落实,而不是像在很多工作里会遇到的那种“甲方一票否决”。

我沉浸在这种美好当中,甚至开始想:或许,我可以把公益当作我一生的事业呢?

在这个过程中,我已经在发光了。

环保演讲比赛演讲稿__环保演讲比赛致辞

孤勇的恐惧,不被理解与支持的痛苦

然而,事情没有这么简单。我越发投入的同时,也开始感到害怕。我发现,同龄人里几乎没有人对环保感兴趣。同班同学都在专业道路上苦修,整个学院真正关心公益的,只有一个青年志愿者服务队。

在ta们眼里,做公益根本不是正经事——“做公益能当饭吃吗?”“不就是挣志愿时长吗?”这种不理解、不支持、不尊重,让我感到越来越割裂。

有一次,我带志愿者去社区做零废弃倡导。路上和几个大学生聊垃圾分类,我兴奋地以为终于找到同路人了。结果,ta们告诉我参加的原因是:“这个活动的志愿时长给得多。”

那一刻,我的心凉了。难道这条路,真的只有我一个人吗?我开始怀疑:是不是早些转行才是对的?是不是现在收手还来得及?

被鼓舞,三件事让我坚定

就在我快要放弃时,我遇到了三个让我重新振作的案例。

01 第一个案例

同学们质疑说:“环境问题这么多,你这些微薄的力量是没有用的。”我想起一个案例:一群NGO联合公益律师,对外卖平台发起诉讼,指责他们没有给消费者选择的权利,而是直接提供餐具。这个官司打了好几年,他们始终坚持,历经波折和艰辛才胜诉。当时这件事让我大为震惊——原来一个小小的按钮背后,是如此巨大的力量。甚至可以说,这个改变让气候变化的减缓步伐往前跨出了一大步。

02 第二个案例

我看到很多和我一样的年轻人,还在坚持发声。他们做科普播客、视频、推文,哪怕没有人看,没有人点赞,TA们依然选择发声。因为TA们相信这件事本身有价值。

03 第三个案例

我发现环保从来不是小众爱好。

在涓流行动中原来有这么多人,都在做着各式各样的环保行动。垃圾分类、咖啡渣循环利用、鸟类保护……TA们在各自感兴趣的议题上发光发热。原来,我并不是孤勇者。

这三件事给了我极大的鼓舞,让我重新坚定下来。

主动破冰,邀请身边的人加入进来

那三个问题解决了我的困惑之后,我就开始想:能不能把身边那些对公益有误解、不太了解的同学也召唤进来?就像我在课堂上影响小朋友一样,让他们从“了解到”逐渐走向“关心”,再到“关爱”和“行动”。

如何让别人加入?我认为要让ta们了解。不能只是让ta捡垃圾,还要知道为什么捡。比如,看到鱼肚子里的垃圾照片,就会心疼,就会关心,有了关心才会有行动。八十亿人都行动,世界就能改变。

我也开始联合校内的发展资助项目,与校外的NGO搭建桥梁,把身边的环保队伍一点点壮大起来,让那些原先的误解在行动中消解。

最后,我想请大家把手放在胸口,问问自己:

也许你也渴望一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活法,是吗?

也许你也在找一些志同道合的伙伴,是吗?

也许,你也会像我一样,把公益当作一生的事业,是吗?

我们就是这样一群人:

虽然行动微小,但依然在行动;

虽然目标遥远,但依然在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