伙伴行动 | 气候变化视角下的校家社生态教育创新行动网络建设项目启动&交流会在青举行

伙伴行动气候变化

时间:2025-09-26     访问量:6


3.jpg

2025年9月19日,由万科公益基金会、北京合一绿色公益基金会联合发起的、“恒星伙伴计划”提供支持,青岛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青岛你我创益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联合主办,常州市武进区湖畔小站青少年公益服务中心协办的 “气候变化视角下的校家社生态教育创新行动网络建设项目” 启动&交流会,在青岛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顺利举行。来自“恒星伙伴计划”的伙伴、导师与青岛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的领导和老师们,围绕气候教育与校家社协同育人的核心议题展开深度探讨,结合自身实践经验,从机构赋能、协同机制、全球视野及教育工具等维度分享思考,为推动气候教育融入校家社网络、构建创新行动体系提供了参考和建设性意见。青岛市城阳区第三实验小学徐先慧校长、于慧副校长和城阳区育才小学学生发展中心负责人纪虹霞老师全程参与了交流活动。

气候行动动态海报__气候行动解决方案

19日一早,在青岛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康洁部长的亲自带领下,到场参会人员一起参观了中心“幸福家·园”自然教育实践基地社团的活动教室,教室内陈列着很多主要在青岛当地以及其他地方收集的各自植物标本和种子,以及各种自然手作。

气候行动解决方案__气候行动动态海报

大家还饶有兴趣地围绕中心往年在全市征集的优秀自然笔记作品展开讨论,对孩子们细致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以及不同作品的表现形式表达了肯定和称赞。

气候行动解决方案_气候行动动态海报_

康洁部长为大家展示了装有青岛本地植物种子的自然礼包,并介绍了孩子们手工制作的过程细节。最后,展架上一根长长的“鱼骨头”引起了大家的兴趣,原来这是一根鲸骨,康洁部长还为大家介绍了它的来历——它是青岛一位渔民出海打鱼捕捞到的一根骨头,后经专家鉴定是一根鲸鱼的肋骨,并了解到了家长和孩子一起捐赠鲸骨的故事。在短暂的参观之后,正式进入交流会环节。

会议正式开始

青岛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的康洁部长主持会议并发表开场致辞。她首先向莅临现场的各位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与诚挚的感谢:“今天,我们怀着共同推动生态教育发展的初心相聚于此,由衷感谢各位在百忙之中拨冗参会,也感谢万科公益基金会、北京合一绿色公益基金会和恒星伙伴计划对本次活动的大力支持,以及主办、协办单位为活动筹备付出的努力。” 随后,康洁部长逐一介绍了与会主要嘉宾。同时指出正是到场各位的专业积淀与实践经验,让我们对本次交流充满期待,也期待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凝聚多方合力,为校家社生态教育创新行动和教育系统应对气候变化注入新动能。

气候行动动态海报_气候行动解决方案_

01 青岛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自然教育及生态文明活动实践

青岛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王芳老师分享了青岛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在气候教育领域的实践成果。她提到,中心以“环境友好、儿童友好”为双核心,精心打造了集自然探索、科普学习于一体的专属教育场地,让孩子们能近距离观察自然、感知生态变化。在此基础上,中心设计并开展了“四季气候观察”“低碳生活创意营”等多样化活动,经过长期打磨已形成稳定运营模式。这些实践不仅帮助孩子们在体验中建立环保意识,更通过家庭参与环节,为校家社协同传递生态文明理念搭建了桥梁,逐渐积累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力。

_气候行动解决方案_气候行动动态海报

02 气候议题嵌入校社家网络体系的思路与倡议

青岛你我创益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主任徐进就聚焦“如何将气候议题深度嵌入校社家网络体系”展开探讨。她坦诚指出,当前校社家协同多集中于学业辅导、安全防护等领域,气候教育的融入仍存在“碎片化、表面化”问题,未能形成系统联动效应。为此,她提出初步思路:可先明确学校(课程设计)、社区(资源支持)、家庭(日常引导)三方在气候教育中的核心职责,再以“国际儿童节、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国际无废日、全国生态日、联合国儿童日”等节点为契机,联动开展主题活动,让气候议题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可参与、可实践的日常行动,逐步完善协同网络。

气候行动动态海报__气候行动解决方案

03 校家社生态教育网络构建与气候变化创新行动

随后常州市武进区湖畔小站青少年公益服务中心技术顾问杨旭伟(自然名:岩羊),分享了以气候变化为核心议题的校家社生态教育网络部分实践案例。他详细介绍,在网络搭建过程中,团队清晰划分了三方角色:学校可以将气候知识融入科学、生物等学科课程,开设“气候小卫士”社团;家庭通过“低碳生活打卡”记录节水、节电等日常行为;社区等校外机构则提供活动场地,组织亲子参与源头减量、堆肥利用等实践。目前,该模式已在多所学校试点,参与家庭低碳行为养成率显著提升,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_气候行动解决方案_气候行动动态海报

徐进主任进一步回顾青岛你我社工与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结缘和发展的过程:“青岛市在儿童友好、环境友好的大环境的支持下,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和UNDP低碳学校项目协作建立起来良好的校家社生态教育网络覆盖了全市数十所学校,以此为基础可以通过嵌合更具互动性的活动切入气候变化视角:在学校,将本土特色气候变化课程嵌入适宜课程,搭建“儿童气象观测站”培育“气候变化访谈小记者”,通过直接对话访谈记录收集优化教育方案;在家庭,利用寒暑假组织气候议题家庭代际访谈对话,让孩子和长辈一起创作气候小作文(小说)或爷爷奶奶气候口述记录,让孩子们真实地参与其中,真正拥有对气候变化的感性认知。在社会,借力青岛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家乡的自然伙伴’征文和自然笔记大赛搭建的机会,积极参与,勇于表达。看见并嵌入校家社各方主流议题,进而实现校家社三方的有感而发共创共建。”后续计划将现有模式推广到更多学校,还将联合学校进一步深化校家社协同。

04 全球气候变化,教育的挑战与机遇

恒星伙伴计划项目负责人、北京合一绿色公益基金会行业支持项目总监李大君从全球视角切入,分析了气候变化教育在构建校家社网络中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他表示,当前气候变化风险加剧,给协同教育带来不少难题:部分教育者、家长对气候问题重视不足,适合儿童的气候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实践活动受限于场地与资源。

气候行动动态海报__气候行动解决方案

谈及气候问题对人的深层影响,他特别提出:“现在‘气候抑郁症’带来的影响需要我们深思,大家不妨想想,危机感与希望感,哪种情绪更易促进校家社各方主动参与行动?”随后,他说:“刘科老师有句话我很喜欢,‘从了解到理解,从理解到热爱,从热爱到行动’,这句话与我们恒星伙伴计划开发的‘有感而动’气候行动逻辑框架很契合,也为我们摆脱困境提供了思路——只有让各方真正理解气候问题,才能激发持续行动的动力。”在气候危机的大背景下,教育就不只是“为学生进入社会做准备,更要为他们改变和修复一个受损的世界做准备。”

李大君结合他早期在云南拉市海、北京冷泉希望社区的实践经历,提出可以通过自然观察、气候教育(气候桌游)、气候代际对话和气候口述史(根据口述史开发乡土教材和“根性”教育)、校园和所在地区的气候风险评估建立对气候的感知与认知,通过气候食育和低碳生活习惯的培养,开展身体力行的气候减缓与适应行动。最后,李大君鼓励大家:随着社会对气候问题的关注度提升,政策与资源支持将不断加强,而孩子们对自然的好奇心更是天然优势。只要引导得当,校家社协同网络能成为家庭、社区的“低碳倡导者”,推动教育从“知识传递”转向“能力培养”和“身体力行”。

05 全球气候变化与本地社区实践经验

农民种子网络西南办公室主任宋鑫将全球气候变化趋势与本地社区实践结合,分享了校家社协同的基层落地路径。在全球视角部分,她从“食育教育”切入,让大家意识到日常饮食与气候变化的紧密关联——不同食物的生产、运输会产生不同碳排放。她引用以前一位讲师的话:“面对庞大的气候议题,普通人做到好好吃饭就够了。”因此,她倡导在校家社网络中融入“认识本地食材”“参与校园种植”等内容,引导孩子从餐桌开始理解低碳生活,让气候教育更贴近日常。

气候行动解决方案_气候行动动态海报_

在本地社区实践部分,她以乡村社区为例,介绍了“以图书室为起点的生态改造”项目:在社区图书室增设气候科普专区,利用周边闲置空间打造“儿童生态小菜园”,让孩子亲手种植、观察气候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这种模式不仅联动了学校(提供课程指导)、家庭(参与种植)、社区(提供场地),更让气候教育在基层实现了“小而美”的落地。最后,播放了农民种子网络在广西三娘湾社区动员艺术家和渔民子弟实地拍摄的《X白色海洋》短片,严重的白色污染和孩子们“不,不,不,不要白色的海洋;blue,blue,blue我要蓝色的海洋”的呼唤不绝于耳。直击白色污染对儿童生存环境的重大影响,深感污染防治的责任重大。

气候行动动态海报__气候行动解决方案

06 影像里的生物多样性和气候变化——校家社教育的创新工具

最后,湖南省创意环境科技传播中心负责人刘科(自然名:晚稻),大家亲切地称呼其稻哥,分享了以影像为创新工具,助力校家社开展气候教育的思路。他通过一幅幅精彩的图片,揭示了塑料、环境污染导致气候变化的逻辑。他认为,生物多样性变化是气候变化的直观体现,但抽象知识对孩子而言难以理解,而影像(照片、短视频)能让这种变化“看得见、摸得着”,是连接校家社教育的优质桥梁。

气候行动动态海报_气候行动解决方案_

分享中,他结合自身经验谈到对亲近自然的理解:“亲近自然不是诗和远方,细微观察的习惯,一定落于脚下。”他建议校家社协同引导孩子关注身边的一草一木、鸟类迁徙,而非仅讲述遥远的生态故事——这种“接地气”的方式更易激发孩子的兴趣,也便于家庭、社区日常参与。

基于此,他提出可以将影像素材与“气候卡牌游戏”结合:在游戏前,用拍摄的照片(如“本地鸟类栖息地变化”)为孩子讲述生物与气候的关联,然后再去让孩子们在玩“气候卡牌游戏”的时候了解气候变化,让学校教学、家庭互动、社区活动形成联动。

07 参观幸福家·园

会议结束以后,参会嘉宾们在联合主办方青岛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刘玉涛的老师的导引下,冒雨参观了中心的“幸福家·园”自然教育实践基地,主办方介绍了基地的建设理念和过程。大家了解了基地内种植的各种植物,以及社团孩子和家长们共建的各种装置,对青岛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以及康洁部长团队的工作大为赞赏。

气候行动动态海报_气候行动解决方案_

会议总结

本次会议在康洁部长的主持引导下,紧扣“气候变化视角下的校家社生态教育创新行动网络建设”主题,通过嘉宾的分享,形成了“实践案例+协同思路+工具创新”的完整交流框架。从王芳老师的机构赋能、徐进主任的嵌入路径,到杨旭伟的网络实践、李大君的全球分析与本土路径,再到宋鑫主任的基层落地、刘科的影像故事,各方观点相互补充,环环相扣,为构建校家社协同的气候教育网络提供了具体路径。

期待未来经由“气候变化视角下的校家社生态教育创新行动网络建设项目” 的持续推动,将参会者的行动经验可以在青岛落地,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可复制的参考模板,持续强化校家社联动,让气候教育真正融入儿童成长,助力打造更具活力的生态教育创新行动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