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北,环保公益除了“老三样”——捡垃圾、发传单、做宣讲之外,面对传统活动留不住人的困境,如何破局?
在2025年暑假的“一个长江”涓流行动——青年环保公益精英营的演讲活动上,来自沈阳师范大学“流星青年环保队”的柳巴乔,从东北的“传统环保志愿活动”出发,分享了团队参考南北环保公益差异,以趣味互动和专业赋能为核心、让环保在实践中“有料又有趣”的探索路径和经验。
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沈阳师范大学“流星青年环保队”的柳巴乔,很高兴能获得合一绿的青年环保交流促进项目的支持,今天也非常荣幸能在这里跟大家探讨我的一些想法和初心。
今天我分享的题目是——让环保公益在趣味中扎根,于实践中结果,这是我这几年在沈阳和绵阳两个地区来回奔走的一些所思所感。我想到了两个关键词:“传统”还是“创新”,“常规”还是“新颖”。它们看似对立,却是我们思考问题的两面。
从南北差异看“传统”与“创新”
在来到“涓流行动”环保营之前,几个小伙伴互相问“自然名”叫什么,我当时不知道什么是自然名。后来组员给我起了一个——“大山”,我挺喜欢,也因此被很多朋友记住了。
我看了导览手册——红山动物园自然教育、紫金山夜爬、生物多样性课程、防鸟撞、“一方园”、昆虫与蝴蝶观察……我当时心里只有一个词——“哇!哇!哇!”这些活动光听名字就很“潮”。
我就在想,我们沈阳地区难道没有这样的环保公益活动吗?答案是:几乎没有。如果有,我也不会“哇哇哇”地感叹了。我们东北地区的“老三样”就是:左手捡垃圾,右手发传单,进社区宣讲然后收队。我们常开的玩笑是“请出我们的枪”——就是捡垃圾的夹子,咔咔咔地响。



“老三样”:夹子捡垃圾,传单讲分类,社区宣讲完就收队
印象很深的一次,我们在沈阳河边捡垃圾,一个老大爷看着说:“你们这活动,跟我孙女幼儿园组织的差不多。”当时听着确实有点扎心。作为团队负责人,我心里明白,我们确实做得太常规了,没有大家那么创新、新颖,这其实也是沈阳乃至东北地区环保公益发展的一个困境。
转型探索:从 “单向输出” 到 “趣味互动” 的破局之路
但我并不认为“老三样”就没有意义。它至少说明我们脚踏实地、有实干劲儿。只不过,在活动同质化、专业赋能不足、激励机制有限、冬季寒冷等多重因素下,这些活动确实很难留住人。因此,我们开始思考——如何让环保公益既有趣又有料?
转变的契机,来自一次团队反思。沈阳传统环保志愿活动中,60%以上是“捡垃圾、清河流”,形式同质化严重;90%的参与者反馈社区宣讲只了解表面知识,专业赋能不足;再加上冬季寒冷,11月至次年3月活动场次减少约60%,志愿者流失率超过55%。
这些实际问题让团队意识到,仅靠传统模式无法持续吸引人群,必须通过趣味化转型打破僵局。
在反思过程中,团队结合各地实践共同讨论。我们梳理出我们当地传统活动的四大问题——同质化、专业弱、激励差、季节性限制,并明确了新的方向:从“单向输出”转向“趣味互动+专业赋能”。这样的调整,既符合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趣味活动的需求,又能让参与者获得知识和技能,从而提升参与意愿和留存率。
于是,我们尝试了几种新的做法:
绵阳河小青“随手拍”解谜式巡河+冬夏令营青少年趣味环保课程
在绵阳,我们依托团省委的“河小青”品牌,举办冬夏令营,给青少年讲环保知识、开设环保课程。
我们还在河边组织“随手拍”活动,用小朋友做的植物剪切画办了一个画廊。有小朋友甚至拼了八张A4纸做成长画卷,孩子们的创意远超想象。




沈阳大学生青年“垃圾刺客行动”趣味环保行 + 环保设施参观研学行
在沈阳,我们搞“垃圾趣味知识挑战赛”,把捡垃圾变成积分赛——普通垃圾1分,危险品3分,还加上用树枝作画的“环保大PK”,最后再发小奖励,让参与更有互动感。
我们也组织参观环保设施,例如能源处理厂、科技馆、城市规划馆,让青少年从专业角度理解环境保护。




沈阳“无痕山河挑战赛” + “我是生态环境讲解员”培训与宣讲
同时,我们还举办“山河无痕捡拾挑战赛”与生态环境讲解员培训与宣讲,平时带孩子们进广场、进山林,开展演出和捡拾行动,与沈阳市生态环境局共同承办生态环境讲解员大赛,培训小朋友登台讲解。
今年世界地球日,我也有幸代表全市志愿者,在主场活动上进行环保倡议。




我们还是做了不少事情的,在绵阳的活动侧重于课程知识,沈阳的活动则更注重现场参与。
我们沈阳、东北地区的公益虽然有不足之处,但值得肯定的是它那种重工业的实在劲儿。别看“老三样”老,它确实是在实实在在地做事情,我们必须肯定它的实在性价值。
专业赋能:趣味背后的 “硬核收获”
通过这几年的实践,我们得到了许多实际成果:
环境问题整改率
通过“河小青”的随手拍与捡拾,所在街道的垃圾问题整改率达100%。
参与规模
已带领500多名大学生与儿童参观环保设施,累计宣讲服务超过1万人次。
垃圾分类掌握率
通过趣味活动,从原来的35%提升至89%,不少大学生反馈:“通过‘垃圾刺客行动’,不用死记硬背就能分清垃圾类别。”
讲解员成为“1+N”的环保传播者
我们的生态环境讲解员项目也发挥了“1+N”的影响力,小朋友学会后会带动更多人参与。
除了这些数据成果,背后也有许多让人印象深刻的故事。例如在“无痕山河挑战赛”中,孩子们会主动设计环保小创作、随身携带垃圾袋,能切实感受到趣味化活动让环保意识真正扎根。
此外,我们的实践还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无论是团中央、四川日报还是辽宁电视台,团队的活动累计被报道超过100次。通过这些传播,我们不仅影响了参与活动的人,也触达了更广泛的人群,吸引更多人加入我们的环保行动。

个人及团队活动及事迹已经累计被报道近100余次,宣传覆盖影响近40万人次,用宣传能力扩大环保等主题影响力
案例对比:南北创新的 “碰撞与启示”
01 南方案例:把专业知识藏进 “生活场景”
我关注了很多“涓流行动”伙伴的案例。比如,海南师范大学海龟保护协会不仅组织救助站开放日,还让志愿者参与海龟刷池、换海水等实操,这种“沉浸式体验+专业实践”的模式,让我们意识到环保活动可以不止于“做表面工作”,还能让参与者深度介入保护过程。
主题开放日
海南师范大学海龟保护协会组织“救助站开放日”和“博物馆开放日”,例如在海龟救助站,志愿者们会为孩子们讲解海龟保护的现状,教大家如何分辨海龟的种类,以及怎样救助受伤的海龟。

趣味环保体验志愿
海南师范大学海龟保护协会的核心成员每周会招募校内外志愿者对这些海龟的海龟池进行刷池、换海水,确保池内水质清洁,避免积累的细菌和食物残渣影响海龟健康,以及为海龟刷背、喂食、处理伤口等工作。

文创产品
海南师范大学海龟保护协会、重庆工商大学绿艺团队等很多学生社团还设计了丰富的宣传形式,除了课程和讲座外,还采取了分发宣传折页和文创产品的方式。

南京农业大学中华虎凤蝶保护协会则将虎凤蝶拟人化为“金陵使者”,结合标本展示与游戏互动开展课程,让环保知识生动鲜活。
野外观察与调研
南京农业大学中华虎凤蝶保护协会组织学生前往汤山等虎凤蝶栖息地,开展野外观测与公众认知调研,记录种群状况、生活习性及面临的威胁,积累本土昆虫保护的一手资料,并以“植保文化节”等平台结合标本与趣味活动。

动植物标本互动
南京农业大学中华虎凤蝶保护协会面向中小学生,开展启发式课程将虎凤蝶拟人化为“金陵使者”,结合标本展示、游戏互动等方式,引导孩子从“恐惧”转向“好奇”。

户外研学徒步营
兰州理工大学环境保护协会结合甘肃地域特色以及实地考察情况,自2014年起,以“毅行黄河,聆听母亲河私语”为主题,在甘肃黄河段连续开展徒步营项目,沿途开展水质检测、问卷调查,拟通过该活动绘制出甘肃的地域水质地图。

我的实际感受是,看到南方团队用文创产品、野外调研等丰富形式让环保 “活” 起来,对比北方早期单一的体力型活动,我们团队意识到北方公益可以在 “务实” 基础上,融入更多故事化、生态化的创新形式,比如后续开展的 “我是生态环境讲解员” 培训,就借鉴了南方 “让参与者成为传播者” 的思路,这些都是南方案例带来的实际启发。
环保剧本杀
中山市生态环境局携手广东省环境教育基地(中山博雅)推出了中山首个沉浸式环保主题情景剧体验活动,剧本杀以环境被污染,救援团队勇赴神秘岛屿寻找破解水源污染的办法为主线,通过剧本解读、剧情演绎、沉浸推理等环节提升环境保护意识。

生态趣味环保宣讲
南京农业大学中华虎凤蝶保护协会在新街口、秦淮区等地设摊科普,联合外校伙伴展示标本、发放宣传册与文创产品,向公众讲解昆虫的生态功能,打破“害虫”偏见。

趣味环保涂鸦活动
烟大“零碳未来”青年志愿者协会在街头组织青年志愿者、青少年及市民对废弃轮胎进行环保趣味彩绘来提高废弃物的多元化利用率。

02本土融入创新的实践案例:低成本撬动大参与的沈阳经验
讲完南方之后,我们再讲我们北方地区开始有一点创新的案例。
这个案例是我们和沈阳市生态环保志愿者协会一起承办的。这个项目在去年八月份的时候,我把它带到了辽宁省第七届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的决赛区,得了优秀奖。
这个项目主要在沈阳地区开展,包含6个板块:
1 公益治理活动
结合“沙河十景”丰富活动内容,组织多元化环保活动,让更多人参与到保护北沙河的行动中。
2 认领河段
志愿者们与单位(机构)认领北沙河河段两岸,进行定期巡查和保护。
3 组织环保宣传
在北沙河沿线组织党团活动,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4 征集环保公益作品
通过征集小视频、绘画作品和照片等形式,展示北沙河的美丽四季,增强市民归属感和保护意识。
5 发布环保倡议书
倡导全民成为北沙河的保护者,共同参与监督和保护管理工作。
6 捐建景观点
积极动员爱心单位为北沙河沿岸捐建景观点,美化环境。
我们尝试了形式上更多元、让公众参与进来的不同活动:
参观环保设施开放点&环保设施实验小课堂
我们讲解了一些污水检测、测pH值等专业知识。

青少年北沙河行动
环保夏令营、公益徒步与社区调研
我们带大学生与青少年儿童进社区做调研,参加保护母亲河的夏令营、进行公益徒步。

青少年环保实践
环保摄影与绘画展
我们征集市民与小朋友的创作作品,哪怕画得稚嫩,但通过他们简单的画笔,也能感觉出他们对环境知识的渴望——那就是我们想看到的、想传播的东西。

同时,我们也保留了传统的“老三样”——捡垃圾、做宣讲、进社区。这些基础行动虽然普通,却是环保的根基。我们在此基础上加入了趣味化设计,比如社区小游戏“垃圾分类快反挑战”。
有一次,一个阿姨做完游戏,出门看到塑料瓶,第一反应不是捡,而是先做动作——说明她记住了!这就是趣味化教育的意义:让知识“进脑子”,记住就是成功。
这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用创意和趣味,让更多人记住环保、参与环保。
反思与路径:大学生环保行动的 “黄金公式”
我们现在总结出了“小六点”,可以供大家借鉴。
1 趣味为桥,降低参与门槛:
没有兴趣,就没有人愿意参加。大家参与的动力首先都是兴趣。有了兴趣,才会愿意参与。只有趣味化之后,大家才愿意听,先听了,才有可能理解。我们需要让专业知识自然渗透,避免单向灌输。
2 专业为核,锚定行动价值:
环保知识不能乱讲,比如不能说废电池是有害垃圾。像防鸟撞这类议题,也有很多专业知识。我们可以用趣味的方式讲,但知识本身必须准确。
3 资源为基,撬动多方协作:
比如大学生群体可以和社会组织、基金会合作,共同推动活动。
4 规则为纲,保障活动质感:
活动中也要有规则感,确保趣味不冲淡专业目标。像我们提到的小惩罚机制,其实就是让大家意识到环保虽然有趣,但也有原则、有底线。
5 联动为翼,打破地域壁垒:
建立跨区域协作机制(如共享活动模板、线上同步数据),解决沈阳与绵阳互访的行程协调难题。
6 持续为要,沉淀长效价值:
环保不是百米赛跑,而是一场马拉松。只有长期坚持,才能有更深的体会,也才能在过程中不断收获新的感悟。
南北互鉴,让环保既 “好玩” 又 “有分量”
最后,我想说,南北并不是对立的,“老三样”也好,新创意也好,其实是可以结合的。我们要一起让环保既好玩,又有分量。
从沈阳河流的冰封,到长江的奔流,南北的环保各有精彩,但不能说谁好谁坏,都是结合各自地域的实际展开。北方可能更传统、更老式,而南方则偏向创新、有趣、有意思。就像长江水的涓涓细流,看起来不同,但最终都奔向同一个出海口。
我希望大家的环保公益既能让人笑出声,也能有沉甸甸的分量,让我们的行动有料、有趣、双向同行。不管未来环保公益有多难,不知道我们还能坚持多久,希望大家互相激励、互相帮助,长长久久地走下去。让我们一起成为新时代有情怀、有理想、有担当的生态环境保护者,一起携手,让环保处处可为、人人可为、时时可为,共同推动美丽中国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