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性公益组织人才观二三谈

时间:2014-11-19     访问量:544


一个组织,最重要的资源是人。

 

有了人,资金等一切资源都可以能动地引入;反之,即使囤了金山,如果缺乏可用人才,不过是坐吃山空。成也人才,败也人才,表面所见的组织发展轨迹,实质是所用人的轨迹。

 

如果说项目是组织成功的基石,那么人就是社团发展的灵魂。

 


 

公益组织,人从何来?

 对公益组织人力资源的来源,有两个极端情绪——过度乐观和过度悲观。

 

过度乐观,即认为每个人都该热切参与到公益组织中。实际上,普通民众对公益参与的认同是一个长期培育的过程,管理者要降低期望值,让参与者分成几个层次,从不了解到了解,从了解到关心,从关心到参与,从参与到献身其中,逐步拉高层次,而非一律的从开始紧密参与。

 

过度悲观,是说一些组织的领导者,常愁闷没人做事,没有人才……真是这样吗?不是。如何使适合自己团队的优秀人才关注并来到这个团队?如何使团队内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是两个值得寻找答案的关键点。

 

解答第一个问题,要加大宣传,更多行动,让人看到认识到这个组织,更要有意识地做一个开放的组织,打开大门,不拘一格吸引更多认同组织愿景的志愿者参与,避免关着门搞小集体甚至只依靠个人努力的倾向。

 

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离成功还有一步之遥却远未成功。一个小秘密是,不是没有人才,而在于是否善发掘。公益志愿组织的特性是志愿者队伍庞大,管理者作为发掘者,接触面有限,没法发现人才所在。一个求名无实地组织(这种组织大量存在,特点为大量招募志愿者,多多益善,但基本不活动,即使有,也是“领导层”的自娱自乐,成员只作为政绩数字存在)会让新参与者因缺乏参与机会而失去兴趣,即所谓“扼杀”。

 

所以人才的来源,更多是人才发掘机制的建立,如果缺乏人员展现才干的有效机制,潜藏的人才就得不到发掘而流失。探索出更利于人才浮现的机制,让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最终使得真正的人才经历大浪淘沙之后脱颖而出。

 

人才的来源在广收新鲜血液之外,还有一个极好的来源:组织的老成员,多巩固一些老成员,吸引一些当初因故离开现在又重新有时间能参与的骨干。

 


 

怎么样的人是人才?

优秀的公益志愿活动者应当具有哪些素质?首要者,是态度,还是能力? 

 

责任心。对人才的第一要求应是:负责任,这是一个态度问题。

 

为什么把责任心放在第一位,而非能力?人的能力有高下,以完成同一项任务为参照,依能力高低会有完成先后之别,而按责任心之分就会有能否完成的区分。能力再强,不能尽心尽责,甩手走人,最终还是空话。无能力强弱,真正能尽力而为的,才是人才。因而首要的甑别是空谈者和真正由责任心的人,后者才是可用之才。

 

缺乏责任心,对个人的未来成长也是不利的,习惯成自然,在此事没有责任心的人,也不会在彼事有责任心。

 

能力。有高度的责任心,还需要以优异的能力来实施。人才要具有宽广视野、学习力、创新力、执行力和善于争取及利用资源,并能建设性参与。

 

有宽广的视野才能把握策划实施的高度层次;有强劲的学习力才能迅速成长到完成使命所需的高度,弥补不足;有创新才有发展;有坚决的执行力,才能贯彻到位。

 

而同样的面对资源,比如自助和培训机会,一种人像狼闻到血腥味一样寻找获取,一种人置若罔闻,要等人送到面前。这似乎是天生的意识,却可以通过习惯养成。资源会有因区域而有厚薄,但是否善争则取决于自己。

 

建设性参与意味着:其一有破有立,提出意见不宜只会发牢骚,而不会解决;其二以行动参与,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

 

能动性。积极主动也是志愿者极重要的品质,消极“等、靠、要”的思想要不得!组织应给志愿者成长的沃土,但沃土又是自己能动地开垦,而非等着鞭策。

 

公益志愿组织的管理者忙死,埋怨没人肯做事;成员闲死,埋怨负责人不重视。值得双方反思。比之于营利性组织,志愿组织缺乏强制力,进而随意。很多情况可能不知要做什么,管理者又精力有限无法调配到位,这就要发挥主动性——不等着指派,而主动看有什么事,主动提,主动做。以兴趣为导向,做自己喜欢做的,是志愿组织人力调配的最佳方针。 

 

公益组织的人才要求和社会的任何工作岗位是完全相通的,公益组织的参与同样有利于加强社会职业竞争力。

 


 

 

如何管理志愿人才?

 志愿者人才资源是珍贵的资源。现状下,关注的人所占民众总数的比例很小,去掉其中大半空谈的,行动的人很少,再去掉其中大半不能负责任的,所剩无几,如何管理调配好这部分就值得仔细斟酌。

 

管理人才,最核心的无非是“把人放在最合适的位置上”。把人放在不合适的位置上,就是扼杀。

 

志愿者常常是公益组织的主体人力资源,全职人员有时只是沟通和协调,甚至是全志愿者运行机制。对志愿者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是公益组织发展的核心课题之一。

 

志愿者存在着一些特性:可投入的时间不确定和不连续、退出的自由和无制约状态。管理者应认识到大部分人是随意的,不能做什么事情。管理者要给志愿者充分机会,然后参与不参与是志愿者的选择,并选出一些真正做事的志愿者来,又让其参与到辅助志愿者遴选管理中去,人力资源得到良性循环。

 

具体而言:

——降低对志愿者的期望值。志愿者工作实在不能苛求,业余义务工作和和企业付薪劳动有很大不同,薪酬约束下,不好好干就解聘,而约束志愿者的只是志愿精神,虽然不乏有牺牲精神的人,但人非圣贤,因此应广泛团结,做点总比不做好,关注总比不关注好。

 

——志愿者分层管理制。考虑到不同参与程度的志愿者的存在,管理者的责任在于创造好的外在因素,让志愿者有归属感,但到此为止,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最终依靠志愿者的主动努力。分派工作不愿做,不分派对列出的工作又不选,考虑实际效率,只能放弃这样的志愿者。因而,志愿者结构可合理分层,根据参与的频率和范围,分为核心层、骨干层、松散层(参与层)和关注层。

 

——分层管理的要义是建立骨干推动机制。所谓“兵贵精不贵多”,人多未必有用。一个有趣的说法是,如果一个草根组织有10个真能做事的人,那么必可跻身于一流组织。“精”太少,以“多”来弥补,只是滥竽充数。当然,也要避免精华推动的另一极端,即只依赖单个人。

 

——志愿者选拔机制。一个常用的选拔方式是——面试,面试遴选出的,是面试官认为“适合的人才”。面试成效实际取决于面试官的能力与水平,是不是有一双明察秋毫的毒眼?让人担心的不是发现人才,而是错失人才。更有效的选拔方法是实践,而非面试。通过实践,可以甄别优秀志愿者人才,并积累成骨干志愿者团队。

 

——志愿者沟通机制。很多时候,缺人,是缺乏沟通造成的,是参与的愿望和渠道的矛盾——志愿者不知如何参与。用一定的方法,比如网络或者海报栏定期公告,让志愿者都能了解组织的最新动态,需要志愿者参与的时候,可以用“公示招募”等手段让志愿者知情并报名参与;又比如以例会、论坛等方式经常性交流,推荐的是采用更为自由轻松的形式而非古板的开会。一些吸纳人气、活跃气氛又不悖组织愿景的形式值得采用,譬如集体野营。

 

——奖惩激励制度:积极性的调动。奖励比较容易实现,惩罚较难,因此或者可称激励机制。经常地就具体的事情去感谢志愿者的付出,提供一些比如外出交流的机会给优秀志愿者。

 

志愿者组织约束弱,多靠自觉,对严重影响组织运行的情况,可采用逐渐淡化其参与角色的办法逐步排离出工作圈,尽量不伤害参与者。

 

并非只有物质奖金是奖励,外出培训的成长机会也可视为一种奖励,应当慎重选择使用组织资源(包括经费和组织名义)参与培训的人员,以已经付出并将长远贡献为选拔标准,而非一时心血来潮,使机会单纯满足私人发展。

 

——志愿者管理者素质。管理者要尝试适应志愿者,善于倾听,设身处地的思考自己的管理策略,而不是志愿者们适应领导者个人。领导者应根据人才的素质不同,放手程度不同。

 


 

 

志愿者流失之困

 公益志愿组织应尽量保持志愿队伍的稳定性,减少人员流动,才能积累发展,但常见到志愿者来来去去,人员流动大,令管理者苦恼。

 

高流动性是很正常的。大部分志愿者参与之初抱有理想主义情绪,而实际即使世界上最光辉的事业也需要脚踏实地去做。从早先的诗情画意到现在的“麻烦”、“累人”,现实与理想的差距成为很多志愿者退出的原因;还有些志愿者觉得在一个社团/团队,内耗太多,效率低下,觉得很累但没做什么,从而打算退出组织而改做“独行侠”。特别对学生公益组织而言,很多社团到大三乃至大二就理所当然必须退出让位,完全没有必要。

 

对待这两种情绪,管理者其一打好预防针,明确志愿者所需承担的责任和付出,降低期望值,做好对未预期困难的心理准备;其二是引导其认识到集体的力量总大过个人,组织的力量是个人的倍加,公益事业要发展,必须组织起来,管理者应评估组织问题是难于避免的人员沟通效率造成内耗,还是非正常的臃肿落后,又如何解决,而非轻言放弃,内耗也是一种锻炼;其三是促其认识到个人通过参与志愿组织服务所能获取的社会见识、人际网络和个人成长。

 

对待流失,应抱开放的态度,人忙了走不要紧,有空再回来,强调把个人前途放第一位,而非空谈“大公无私”。参与公益的鼓励模式应当是以富余之力,可以把公益结合到自己工作中,只少部分人才会专业从事公益组织工作。

 


 

 

学习与培训

 人的成长需要学习和培训,首先方式是实践中学习,比如写计划。空读理论指导文章用处不大,不如多找些现成计划参考参考,取长补短。

 

志愿者培训的对象可以有两个层次,有针对性的进行:

骨干——高层次培训,包括领导层和中层骨干;

普遍——来自基层的更多有潜力的参与者,甚至是新加入者。

 

较之普遍基层培训,骨干领袖培训师投入产出比更佳的途径,大部分资源应当投入到经过实践检验的骨干的培养上,而非遍洒甘霖。

 

这并不意味着否定给基层成员的学习机会,基层培训是人才的源泉,其重要目标是从中找到有潜力的人才,建立人才梯队。也不能期望每个培养目标都能有所作为,能浮现一部分乃至只是一两个就很好,相当部分自然流失,不能期望每个人都坚持到底,最终筛出“有志者”的凝聚团队。

 

一些细节上的技巧是有效的,比如对外交流时管理者注意带上作为培养目标的新人,开拓眼界,也有助于组织间合作关系的传递。

 

最后一个小秘密是,第一流的人才不是培训出来的,培训的作用有限,虽说最优秀的一批人才是“天才”,但人各有所长,关键不在于把每个培养成全才,而在于用得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