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蹊计划 是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和合一绿学院合作发起的环保保护组织培育平台,期待为一批处于新生期的环保组织提供包括资金和能力、信息在内的联合支持,建构起其专业能力和行动力,并培养和吸引一批青年人才加入保护者队伍。
在成蹊计划中,有许许多多的青年人为家乡的水保护而努力行动。
本期,我们一起来了解西南林大环境与生物多样性法律诊所(简称“法律诊所”)的陈悦。
对于陈悦来说,云南是她出生和成长的地方,可是多年来这里的剧变,已经让她产生了陌生之感。
小时候,陈悦经常随父母朋友一起去到乡村游玩。那时候山很青,水也很蓝,人们彼此之间淳朴善良,充满情谊。
最让她念念不忘的,莫过于那些湖泊,散落在云贵高原,像极了璀璨的明珠,将本就奇特的自然,点缀地格外美丽。清澈的湖水,孕育着各样的生命,也陪伴在人们的身边。陈悦也常到抚仙湖旁边玩耍,看着大人们在水中捕鱼,欢声笑语中,翻起层层透亮的浪花。
渐渐的,经济越来越发达,生活便利性也在增加。原来很多习以为常的生物和天然景观,现在却再也难以看到了,像这样的捕鱼戏水,竟也只能停留在儿时记忆中。
与环保结缘
从中国政法大学毕业,陈悦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在西南林业大学担任教师。2005年受朋友推荐,陈悦在云南的一个环保机构担任项目官员,负责其中的法律援助项目。项目得到了来自多个研究机构及高校从事环境法研究的教授、博士生的大力支持。因为这次偶然的机会,陈悦开始与环保结缘。
2008年,云南的阳宗海砷污染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作为昆明市饮用水备用地、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之一的阳宗海,受企业违法行为影响,短时间内砷浓度快速上升,出现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这件事情使云南省认识到在环境方面,尤其是环境法律方面,公检法的联动及公众的参与十分缺乏。之后,云南省开始成立环保法庭,希望通过建立环境司法新机制,进行环境保护的新尝试。
然而,接下来的四年时间,环保法庭却面临着无案可接、等米下炊的尴尬。这并不是因为没有出现污染,事实上,2012年云南省陆良铬渣污染事件暴露,化工企业非法倾倒工业铬渣,直接影响到了附近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这引起了陈悦的思考:司法方面的建设加强了,却迟迟没有接到案件,而案件却实际发生着,为什么案件进入不到法院?
成立法律诊所
在此之前,陈悦一直在思考,面对越来越严重的污染和生态破坏,如何通过有效的法律手段进行规制?应该有更多的机构和人士愿意通过法律手段解决环境问题。2012年,因为之前工作的积累,由陈悦代表的西南林业大学法学专业开始和美国佛蒙特法学院沟通合作事宜。随后,结合双方在生态环境与环境法研究的专业优势,合作建立西南林大环境与生物多样性法律诊所。
“北京、广州等地部分著名高校建立了法律诊所之后,在培养人才和社会影响等方面,都是十分有价值和意义的。”
目前,法律诊所以高校老师、外部专家资源以及环境、生态、法学的学生为主体,开展环境方面的教学、科研和实践活动,同时为社会环境发展提供支持和服务。
法律诊所的学生正在进行培训
环保艰辛路
以水为焦点
成立以来,法律诊所将关注重点放在了水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从2009年到2012年,云南多地遭遇史无前例的连年旱灾,数百万人受影响,部分农作物绝收。灾害为社会敲响了警钟,也使得人们不得不开始注意对水资源的保护。
因此,法律诊所将云南独有的高原湖泊作为关注焦点。其中,同属于高原湖泊的星云湖与抚仙湖通过短短的隔河相连,生态系统互相影响,但水质状况完全迥异。其中,抚仙湖以其面积广、水量大,同时作为备用水源的重要生态地位,成为陈悦和团队进行调研的关键。
通过前期调查,陈悦发现,80年代时抚仙湖周边建立的的矿场,最近几年已经逐步关停,而入河口由于流经农田,会遭受一定的农业面源污染。此外,作为当地旅游景点,抚仙湖周边的房地产、酒店、餐饮等副业发展迅速,湖面被各类建筑设施包围。如果环保设施不到位,这些新的产业将成为湖泊污染的主要源头。了解湖泊主要污染源,是治理污染和保护水资源的重要前提,也是法律诊所工作的初步行动。
申请信息公开
然而在前期调查中陈悦发现,抚仙湖和星云湖周边的污染源信息十分有限,政府官方网站上也很难查询到湖泊周边已建和在建的项目信息,更不用说污染防治规划和环评等重要资料。
因此,申请环境信息公开,成了法律诊所的重要工作部分。陈悦也希望,能够利用抚仙湖的项目来推动政府对信息公开的重视,从而促进环境保护的专业化和全民化。
然而,一开始团队就遇到了困难。刚开始相关部门不明白她们的意图,一味的拒绝和不理睬。甚至看她们有学校师生,还会直接打电话到学校里,通过学校来对法律诊所施加压力。陈悦和她的团队顶住了压力,直接找到环保局和省环保厅,说明来意,最后得到了环保部门的理解和配合,拿到了申请信息。
实地走访调查
此外,法律诊所团队还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走访调查:利用周末时间,陈悦和法律诊所的其他同事,带领学生来到抚仙湖周边,从一个个的污水处理厂、房地产施工现场、工业园区着手,进行实地调查收集信息。
调查的过程充满艰难。因为不认识当地任何人,前几次进入工业园区所在的村子里面,本来想和当地村民聊天交流一下,结果却是非常不顺利,甚至还被村民直接从家里赶出来了。原来村民把这些陌生人当做了骗子,根本不配合。调查的进展实在缓慢,大家去了两三次都摸不着门路。
后来,陈悦找到了办法:直接去村里的村委会,和当地干部进行前期沟通。然后由村干部推荐介绍,再联系到村民小组,这样才慢慢地和村民建立了联系。原来村民们也曾对于一些污染进行过举报,环保局也来进行过相关处理,但处理结果并不能让村民满意。作为独立第三方来进行调查的法律诊所,得到了村民的信任和支持,接下来的工作就顺利多了。 连续跟踪调查两年后,法律诊所收集到第一手的信息,正在对其进行初步评估。
法律诊所在向受污染村民了解情况
政府沟通与推动
和政府部门的沟通也逐渐顺畅。对抚仙湖周边的某工业园区进行调查时,陈悦和团队通过多次实地走访,在没有任何前期信息的情况下,调查掌握到工业园区的整体情况,然后把发现的问题,形成一份污染调查报告,交给当地环保局。
经过法律诊所一系列的追踪和推动,这份报告引起了政府环保部门的重视。后期法律诊所与环保局长的进一步交流,也让政府意识到法律诊所确实是在进行环境保护,从而开始安排法律诊所与企业和当地工厂管委会等部门的沟通联系。在确认事实之后,相关部门对污染企业进行了处罚,甚至还把企业的整改方案、重新制定的环境检测报告转交给了法律诊所。
“从2013年发现一点问题线索,到2015年形成报告举报给环保局,之后与市、县环保局建立正式沟通联系,搭建沟通平台,进行处理下发整改通知,我们坚持了几年,一点点的推动,从无到有,算是有了很好的结果。”
发动公众参与
在实地走访的过程中,陈悦发现,当谈起抚仙湖的保护问题时,当地居民的参与热情并不多。这引起了她的思考:这些人祖祖辈辈都生活在湖边,本来应该是对湖的感情最深、保护意愿最强的,为什么反而如此冷漠?
经过反思抚仙湖目前的保护政策,陈悦了解到,传统的“命令+控制”的资源管理模式并未将周边居民的参与考虑在内,从而使公众的参与缺乏渠道和机会。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使当地人的生活文化受到冲击,他们更多的关注经济,对于家乡的保护却不那么在意。
因此,法律诊所正在考虑建立为公众提供参与湖泊保护的渠道。此外,陈悦也在积极拜访政府之前设立的抚仙湖管理局,向多年来进行抚仙湖保护的老先生交流请教,了解到抚仙湖的生态变化及保护历史,也结合当地居民的实际需要,尝试采用新的方式来进行补充和完善。比如用一些公众环境教育和自然教育的方式,加强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的联系,使外来游客了解抚仙湖的人文历史,关注抚仙湖所遭受的污染。同时,与当地社区学校联合举办一些教育活动,让渔民的后代了解自己的家乡,培养其环境保护的主人翁意识。
成蹊计划来助力
2015年,陈悦代表西南林大环境与生物多样性法律诊所申请加入了成蹊计划。在这里,不仅获得了项目发展的资金支持,还认识到更多的环保组织。与全国各地伙伴进行的交流分享,更是为她打开了新的视野。
陈悦表示,最重要的是导师们的指点迷津。“成蹊计划设立了导师机制。这些导师都是领域内资深人员,有着丰富经验,他们会从专业的角度给我们提供建议,对于机构下一步的发展非常有帮助。”
2015年11月底,陈悦的同事代表法律诊所,参加了由合一绿学院与南京大学环境学院、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合作发起的环保组织联合招聘会,收到了多份简历。在发起方的资助下,他们也从中挑选出几个比较适合的学生来实习,目前正在流程中。
未来发展渐清晰
在实践中,法律诊所逐渐摸索出一条环境保护的清晰模式:环境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公众共同合作,单靠一方都是不够的;环境污染和修复保护更是一个专业问题,需要依靠技术、法律、经济手段共同解决。
在调查滇西北地区一个天然湿地保护区被违法开发的事件中,除了律师参与,法律诊所还邀请了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的专家一起调查,全面评估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是否因此遭到破坏,再确定问题的解决方案。在此过程中,开发商、当地政府、当地村民也都参与到问题解决讨论中来。这个案例给了陈悦很大的启发:法律诊所的功能不仅仅是提供法律援助,可以是一个由多方充分参与的讨论平台。为了将这一模式得到更好应用,陈悦和她的团队正在筹备成立环保公益机构。
虽然项目现在已经有了许多进展,但陈悦依旧忙碌。走过许多地方的她认为,云南的生态环境有着独特的美丽,但也十分的脆弱,一旦毁坏,很难恢复,这也不断的督促她更加努力前进。为了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项目上,她甚至放弃了之前从事的商业律师工作。但陈悦说,这是值得的。
当学生们经过案例实践在环境和法律方面有了更多的学习成长,当政府更多地认识到社会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采取接纳态度,当环境问题以更加公开、透明的方式得到解决,当社会公众对于环保有了更多的了解和主动参与,也许我们的家园,真的可以成为彩云之南,大放异彩。
本文为合一绿学院原创,作者董丹丹。陈先先对本文亦有贡献。
允许非商业转载分享,转载时请务必注明出处;商业性转载应联系合一绿学院获得许可。
西南林大环境与生物多样性法律诊所
环境与生物多样性法律诊所主要依托西南林业大学在法学、环境科学与生物多样性等领域的专业优势,联合佛蒙特法学院的环境法律资源,与国内外法律、科学、法律政策研究者共同组成多学科的专业团队,开展个案式的环境法律实践活动和研究工作,为社区提供法律帮助,推动环境执法和司法活动,培养一批有志于从事环境法律工作的后备人才。
关注我们
微信平台:合一绿院
新浪微博:@合一绿学院
官网:http://www.hyi.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