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蹊计划·人物|魏翰扬:家园的那些风景,不想放弃

时间:2016-01-11     访问量:594

成蹊计划是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和合一绿学院合作发起的水保护组织培育项目。长江、珠江等诸河流哺育了中华文明,而能有行动力守护母亲河的组织数量稀少,成蹊计划期待为一批处于新生期的水保护组织提供包括资金和能力、信息在内的联合支持,建构起其专业能力和行动力,并培养和吸引一批青年人才加入水保护者队伍,让家乡的河流重回清澈。

在成蹊计划中,有许许多多的青年人为家乡的水保护而努力行动。本期,我们一起来了解跨境环保关注协会(CECA)的魏翰扬。

1_副本

与自然结下不解之缘

1989年出生的魏翰扬是广州人,小时候的他对自然环境就有奇特的感情:“自己很喜欢花草树木,看到破环生态的举动,便不禁痛心而有所行动,这是天生而不是后天培养的。”

2008年开始,在香港大学攻读金融和经济双专业的时光里,魏翰扬有机会亲身探访香港的自然生态。他发现,作为国际化大都会,香港特区内的已开发和可供合法利用的土地仅占全港不足60%,剩余区域均划定为不准开发的郊野公园。所以香港仍然保存着很多让公众休闲游玩、让物种栖息繁衍的宝贵空间。这些经验是否可以借鉴推广到更多的地区?魏翰扬开始思考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

有关心便有积极参与。2009年魏翰扬争取到参加哥本哈根气候峰会的名额,并随后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进行实习,以更大的视野了解全球环境问题和解决方案。

以理性促监督的CECA

对于魏翰扬来说,自己家乡就处于珠三角中心偏北。美好的风景令人沉醉,他始终惦记着这方水土的生态环境。毕业后,魏翰扬决定为家乡的环境做些什么。

魏翰扬看到,随着粤港澳地区经济合作的日益紧密,深圳-香港跨境带、珠海-澳门跨境带上的建设项目日益增多,而相应的环保合作却并未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面对这一情况,为解决区域性民间监督缺位的问题, 2014年1月1日,魏翰扬和同伴成立了跨境环保关注协会。项目团队以深圳-香港、珠海-澳门两个跨境带为重点关注区域,以第三方独立机构介入跨境带环境议题。

不同于简单地呼吁“停止工程,爱护环境”,CECA通过分析环境影响评价中存在的问题,用专业姿态向政府和施工方指出项目对环境造成的伤害,使政府考虑进一步评估和完善研究,同时推动公众参与公共事务。

虽说是希望政府和公众重视环境,减少不必要开发带来的生态破坏,但魏瀚扬没有选择街头呼吁,而是通过温和的方式,去了解“这件事是如何发生的”,探明和考量其中各种团体利益的角力,再选择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入手做事的方式去实践。

3_副本

精准分析,为公众“说话”

在许多地方,大多数人都默认工程项目是“政府说了算”,不知道如何去表达自己的看法。加之向公众开放的对话渠道有限,一旦个人诉求过于情绪化,不能指出具体问题,声音便容易被忽视。“被听见”的愿望受打击,大家就更沉默,既有的对话渠道就更可能被白白浪费。

这种情况下,利用既有渠道实践公共参与就需要相当的专业能力。魏翰扬明白让一般公众做到这些并不实际,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时间精力去研读上千页的报告并指出切中核心的问题,这部分工作仍需要NGO完成。

因此,在中国错综复杂的公共领域,CECA要凭借从环评的精准分析中找到“硬伤”来对施工项目产生实质性影响,所有工作人员都要付出120%的努力。除了时刻关注项目本身进展以掌握行动时机,不停留意国家出台的关于土地、海洋使用的新政策,还要持续发掘国家曾经发布的环保文件,为撰写建议信时的据理力争增加底气。当然还得对中国庞大的管理系统职能分工有相当的掌握和了解,才知道建议信如何写、给什么部门投递才能发挥作用。

例如2014年深圳大鹏湾填海工程项目,CECA的研究和参与,间接令填海面积从39公顷减少到约26公顷,环评单位也多用了约一年时间去完善环评。事情背后就是扎扎实实的“听证会和环评研读”。CECA与市民代表联合推动问题解决,过程振奋人心。

2_副本

困难中的坚毅前行

对于年轻的魏翰扬来说,成长的道路上也曾遇到许多波折。

第一次管理20多人的团队,同时参与三个地方的项目推进,保持与多人的单独沟通,充足密集的时间安排,这一切都是不小的挑战。资金问题也曾给他造成很多压力,项目、行政、人员等等的支出都需要足够的资金,经费却实在紧张。

幸运的是,成蹊计划为CECA提供了支持。资金的支持帮助机构度过了艰难的时刻,开始稳步进行项目的执行和发展。导师给予的能力辅导,亦是让他不断成长。

最初,CECA的团队都是满腹热情的志愿者或兼职人员,大家对于工作很有积极性,但是效果并不是很好,机构的一些问题也在不断显露。对此,导师提醒魏翰扬:“机构的运营很重要。志愿者有热情,但无法保证工作的日常有序稳定运行。机构若要正规化发展,需要全职人员的及时加入。”

导师关于组织运营的点拨,给魏翰扬带来了思考:的确,之间是以志愿者为主,随着组织的发展,该到了把团队全职化的建设提上日程的时候。在不断的摸索尝试中,魏翰扬开始更加关注“人”的问题,他希望能够建立强劲有力的团队,一起努力前进。

这也让他更有信心回应周围的误解。有时候全心全意的努力却收效甚微,难免会有些沮丧。身边也会听到这样的声音:做这些有什么用呢,项目最后不还是开工了?但是魏翰扬相信,在潜移默化中,这些行动会对社会观念带来大的变化。一粒小石头丢进水就能激起波纹,一点点的推动就在创造实质性的改变,更何况持续的行动?

无论如何,心底对这些自然环境的感情和热爱,支撑着他继续向前迈进。

维护家园的漫漫道路

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原生态地区的开发建设多不胜数。往往这边项目还在进展中,那边新项目又出现。眼看美景即将乌有,时间和人手却有限,魏翰扬感到可惜又心急,恨不能三头六臂,一天有72小时。

尽管案头工作已经很多,魏翰扬还是极力坚持让团队成员抽时间去看看现场,最远一次去到惠州稔平半岛,一行人租小车从广州风尘仆仆而来,拿着工业填海规划图,逐个规划区进行调研拍照:是不是生态完好的湿地?有没有红树林?附近有什么保护区?对他来说,现场记忆很重要,唯有亲眼见过,回到文字资料时才能对地区有概念:这里有什么,施工会产生哪些问题,对环境有何种影响——进而将多种事物联系起来思考。

在稔平半岛考察行程的最后一站,大家去到一个略为隐秘、却被完整保留的红树林湿地。黄昏下远处升起薄雾,树木丛林错落有致,朦胧的秋日光线在青绿的叶子上跳跃,水波深深浅浅泛着柔和笑容。忽然一群白鸟缓缓飞起飘散,消失在远空。

规划书写着,这里要将要作为工业区被填平。魏翰扬深深看着眼前的景致,他知道自己实在不想放弃,接下来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很多。

4_副本

合一绿学院原创,作者魏元婕

允许非商业转载分享,转载时请务必注明出处;商业性转载应联系合一绿学院获得许可。

跨境环保关注协会(CECA)

跨境环保关注协会(CrossBorder Environment Concern Association,简称CECA)是一家致力于提升公众参与,关注珠三角粤港澳的本地环保NGO。在独立、客观而专业的对珠三角环境变迁实地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探讨建设工程项目对生态、生活环境的影响,监督政府、企业在法律法规要求下的环保工作,培养公众对自然环境的了解、热爱,以及对跨境环保议题的关注。

关注我们

微信平台:合一绿院

新浪微博:@合一绿学院

官网:http://www.hyi.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