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蹊计划 是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和合一绿学院合作发起的环保保护组织培育平台,期待为一批处于新生期的环保组织提供包括资金和能力、信息在内的联合支持,建构起其专业能力和行动力,并培养和吸引一批青年人才加入保护者队伍。
在成蹊计划中,有许许多多的青年人为家乡的水保护而努力行动。
本期,我们一起来了解合肥市善水环境保护发展中心(简称合肥善水)的张军。
十年公益路,从偶然到牵挂
2003年,一个年轻的小伙子放弃了安稳的医院工作,开始全职加入公益组织。这个决定曾经令人嗟叹和惊讶,但也开启了张军十多年的公益生涯。
提及最初是因何结缘公益事业,张军给出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回答:“当时是被别人拉过去的——大学时陪朋友去做志愿者。”然而这次偶然的志愿经历,却成了多年坚持参与公益活动的开始。
在配合拍摄环保纪录片《仇岗卫士》时,张军和同伴深入社区,亲眼目睹了当地村民受污染的严重状况。污染企业与村民的田地仅一墙之隔,排放的污水通过土壤直接渗入田地中。大片的田地寸草不生,而唯一的大树枝叶都已枯萎脱落,只留下光秃秃的树干,兀自站立在一片荒野中。
为眼前的污染现象深深震撼,张军决定要做些什么来改善当地的环境状况。他们在村里进行环境宣传教育,为村民提供支持和培训,并且协调各方力量,来帮助村民维护自己的权利。
在环保公益组织的经历,张军对公益事业产生了新的认识。亲眼目睹太多的环境污染,某种寻求改变的使命感被激发。张军意识到,自己正在做的事,正是自己想干的事。
如今,环保已经成为了张军的事业与牵挂。“如果不做这件事,那我也会一直牵挂着。水源就在那里,污染就在那里,没办法不去惦记。”
重整旗鼓,目标更明确
在环保公益组织安徽绿满江淮工作多年之后,张军越来越认识到:一个草根环保公益机构想要生存发展,就必须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做什么,怎么做”是机构的灵魂与核心。而他个人,对于合肥地区的环境问题日益牵挂。
为了更加聚焦合肥地区环境问题,张军离开倾注近十年心血的绿满江淮,从头开始组建合肥善水,向着自己的初心稳健前进。
“我们的核心目标从未改变过——专注于环保、聚焦水保护。目标是我们的真正意义。”合肥善水将更具自主性,从资源引导型走向目标发展型。
一切从头开始,势必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在现有的筹资模式下,合肥善水刚开始也遇到了许多压力。压力面前,这个道路坚定、经验充足却“新鲜出炉”的水保护组织选择加入成蹊计划,“在这里,我们不仅得到资金的支持,也在能力上有了许多的帮助提升。成蹊计划给我们送来了及时雨。”
善水自己也在尝试更多更新颖的筹资形式:凭借团队人员在水保护领域多年专业经验和影响力,开发地表水的检测工具包这样的环保产品。在提供更专业便捷的公众服务之外,也让机构经历更多尝试而慢慢走向成熟。
冷静务实,当好协调者
谈话间,张军的言语总是带着一些安静和稳重的力量。他自己也说机构的同事们大多务实冷静,这与合肥善水的工作方式有关。
张军说,合肥善水所做的多是发现问题并促进利益相关者展开理性对话。“我们通过调研、巡护、深挖来发现污染问题,然后促成利益方沟通谈判,帮助污染受害者达成补偿协议,同时督促企业做好减排计划。更重要的是让受害者正面对待问题,帮他们树立环保意识,让他们更加有信心和意愿去维权。在此过程中我们做好协调者、推动者和发声者的角色。”
在他看来,NGO应该定位好自己的身份,摆正自己的位置。它可以提供支持,但不宜激化矛盾。NGO应该讲究策略与方法,协调平衡各方利益,努力争取一些看似微小却实际有效的成果。问题的解决无法一蹴而就,需要各方的长期良性合作互动。
如今,合肥善水的装备越来越丰富,可以提供车、船、甚至组织航拍来进行河流巡护。同时,通过开展水源地宿营、申请信息公开等不同形式的活动,以趣味性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水保护之中。此外,机构也专注于对新生力量的培育:支持本土大学生环保社团,培养环保后备军;积极培育社区环保组织,发展社区自身稳定持续的力量。
乐观前行,不做苦行僧
做环保公益,会不会辛苦和孤独?
谈到这个问题,张军笑了:“起初父母给的压力比较大。但我可能强势一点,他们也只能听之任之了。”
如今,环保公益已经成为了张军的事业,环保的理念也在悄悄地改变和影响着他的家人和朋友。而他相信,这种潜移默化的力量,也能帮助改变公众的意识。
“我的生活丰富而有趣,环保不是做苦行僧”,张军如是说道。的确,在十年环保道路上,张军和他的团队更像是毅力坚定的行者,携着热情一路走来。
合肥市善水环境保护发展中心
合肥市善水环境保护发展中心,重点关注合肥水环境问题,围绕“公众参与”“资源整合”、“对话与合作的平台”策略,致力于建立合肥地区社会各界参与水环境保护与合作的第一平台,有效改善合肥水环境和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状况。
微信公众号:合肥市善水环境保护发展中心
本文为合一绿学院原创,作者陈馨平,编辑董丹丹。允许非商业转载分享,转载时请务必注明出处;商业性转载应联系合一绿学院获得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