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愉:让孩子重新领悟自然之美 | 环保创变者说

时间:2018-04-27     访问量:638

“劲草同行”项目凝聚国内一批最优秀的环保组织,这些组织拥有顽强的生存智慧。在野生动植物保护、垃圾处理、污染监督、海洋保护和自然教育等领域,他们数十年如一日进行努力,推动环境一步步发生改变。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他们、支持他们、加入他们,2018年4月14日,阿拉善SEE公益机构、合一绿学院和阿拉善SEE华北中心联合主办首届“环保创变者说”。5位环保创变者为公众分享他们保卫地球的故事。一个个平凡的生命,却带来不平凡的改变!


今天,让我们走近第一位分享者,来自云南在地自然教育中心的王愉,听听她如何从与白眉长臂猿的相遇开始,在自然教育路上不断探索。




摄像 / 秋笔


我这个人给大家留下的印象就是带着孩子玩的人。今天晚上,我就想跟大家讲一讲,带着大人和孩子在自然里玩耍对于自然生态保护有什么样的意义。


1.png


2009年,我第一次到云南西部的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到达公园的当天下午,我就见到了这个地方的旗舰物种白眉长臂猿,现在改名叫天行长臂猿。我们一行人在遮天蔽日的山谷里穿行,听到了它的叫声,而我看到它的那一眼,它从我的面前荡了过去。它走了,树枝还在颤动,那一刻我感觉到我的心被他摄走了。


当时心跳的特别慌,可是却觉得非常有力量,非常兴奋的一种感觉。之后的几年我一直在保护区周边工作,听到了很多关于它的故事,知道它受到的威胁,也知道我们所做的保护项目对它所栖息的大树有什么样的意义。


2.png


回到城市,我经常带我的女儿到小区里散步,她非常喜欢蹲在地上看蚂蚁。后来我们搬家了,新搬去的小区却不容易看到蚂蚁,因为小区里经常喷洒农药。


那个时候,我一边担心着城市的生活环境对我,对我的家庭和生活在这里的人的身体健康所带来的威胁,另一方面我又在担心着如果孩子成长的路上不能与这些自然的小生灵相伴,等他们长大之后,他们对会自然感兴趣吗?如果是那样的话,我们的环境又会怎么样?


带着这样的担忧,我和我的几个伙伴成立了云南在地自然教育中心,我自己也从一个做自然保护的人转而做自然教育。成立这个机构,我们希望做的事情就是带着孩子和成年人亲近自然,通过与自然的亲近培养对自然的感情,然后成为保护自然的人。


3.png


机构成立之后的第一个活动,我把孩子们带到了高黎贡山,我想把高黎贡山最美的一面展现给他们。那一次的冬令营,我们在开满杜鹃花的山谷里穿行,家长们都感慨:风景真美,空气真的很清新,我们很幸运。


那一次我们很多的活动都成为经典,我也有机会带着孩子在高高的树下看白眉长臂猿一家子在那里活动。从此,我们开始了每年一次跟高黎贡山的约会。


有一年发生了一件很神奇的事情,我们一群人在树下看白眉长臂猿,时间差不多我们该走了,有一个孩子很舍不得,他就轻轻地叫了小猿的名字。他说:“丁丁,再见”。很神奇的事情发生了,离我们很远高高在树上的小猿丁丁回过头来望着下面看了一眼,所有在树下的人都化了,那种感觉真是没有办法用语言来描述。在回去的路上,孩子们不断地追问白眉长臂猿的故事,他们在问:它们生活的怎么样?它们食物是什么,够不够?它们有没有天敌,受到什么威胁?


我们常常说野生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在讲自然教育的时候也常常说我们要传递的是生态价值观,可是只有当那一眼的对视发生的时候,你的心灵真实感受到,这个世界上除了你,还有这样有灵性的存在,那样的感觉才会在孩子心中被激发出来。


4.png


几年的时间里,我们也带着孩子们在城市周边组织各种各样体验自然的活动。我们带着孩子们在植物园做“以植物为师”系列活动,我们组织探索城市周边荒野的“山野之窗”系列活动,在这样的一些活动中,孩子们从开始怕脏、不知道怎么玩到后来能够去挑战自己的舒适圈,能够到自然当中去感受、体验,能够躺在松针林里睡午觉,他们的身上发生着许多变化。


除了把他们带到自然当中,我们也希望在自然体验当中获得的情感,能够转化为他们生活当中的实践。2015年,我们开始了自然学校的实践,通过从亲近自然到走近自然,到去改造自然这样的一个过程,传递给孩子们一些不同的环保理念和开展可持续生活的实践。


5.png

    

前段时间网上盛传的一篇文章,讲到中国校长考察芬兰的学校,有两门课他们绝对不敢开,而这两门课就在我们自然学校有开设。一门是代表着孩子使用工具和动手能力的木工课,还有一门是极有可能决定孩子未来幸福指数的生活课。


孩子们在这样的活动当中,不仅是体验自然,感受四季的变化,他们也在学习环保跟生活的联系。他们通过种菜、吃饭、洗碗、上厕所这样的小事情,来学习人类跟环境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可以在保护环境的生活当中做什么。


6.png


一直被问到自然教育到底会给人带来什么样的改变,我想给大家讲一个孩子的故事。这个漂亮的女孩儿叫蔷薇花,她从8岁的时候开始参加我们的活动,几乎参加完我们所有的活动,是一个非常活跃的孩子。这个孩子本来性格就非常活泼,户外活动锻炼了她的领导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她在学校里面积极参加很多活动,包括推进他们班级的垃圾分类。她的妈妈也成为我们的志愿者和粉丝,她和妈妈一起在家里的阳台种菜,把家里所有的厨余都进行了堆肥。


去年,她听说云南绿孔雀受到威胁后,在班上邀约了几个同学,她们自己收集资料准备了一个公开课,在学校给三个班其他的同学上课,给他们讲绿孔雀的事情,帮助绿孔雀项目筹款。


7.png

    

另外,他们还组织了一个绿孔雀社区音乐会,她在音乐会上表演的舞蹈是她跟一个民间艺人学会的,而这位民间艺人是从小在森林里观察绿孔雀,所习得的绿孔雀的习性转化为舞蹈,是个很不一样的艺术家。在这个孩子身上,我真实地看到了关于自然的体验可以带来对自然的情感,对自然的尊重、情感、责任心,可以让一个13岁的孩子站出来为环境,为野生物种做一点什么事情。


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团队也一直在探索自然体验、生活教育、项目式学习、服务式学习这样一些对孩子成长非常重要的教育方法,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在探讨青年的成长,孩子的成长对于环境行动力的影响。


8.png


除了这些之外,我也在不断地问自己:自然教育能够给实地保护带来什么机会吗?2016年,我组织了劲草游学工作访,我们到云南高黎贡山。我们6个小伙伴花了5天的时间翻过怒山,跨过怒江,到达高黎贡山的山脚,又用了11小时翻到高黎贡山的另一面。几个来参加工作坊的小伙伴都是一线做污染防治或垃圾分类的机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在探讨自然保护跟城市里的环境保护之间的联系。

    

有伙伴在工作坊之后给我反馈说到,当我走在高黎贡山这样一个生态丰富、物种多样的地方,风景那么好,我内心感受到的是一种力量,它告诉我我平时所做的保护工作是有所值的。除了美景,这一次翻山的途中让我们非常震惊的是沿途的垃圾。虽然是在国家级保护区内,但因为有很多游客,这里其实有很多垃圾。就在我们拍照合影的山顶小屋的旁边,就是一个非常大规模的垃圾堆。海拔3300米高的地方,飞满了苍蝇。整个爬山的过程,我自己只有能力带下来小小的两袋垃圾,里面装满了游客扔的零食的包装、矿泉水瓶。但这次活动之后我也在思考,我可以做一点什么。


10.png


第二年,2017年年末的时候,我又一次带领成年人的翻山工作坊。这一次我在工作坊中加入了“无痕山林”的登山理念,另外我们也带去了捡拾中国的实践,我们在途中捡拾垃圾、标记垃圾堆,最后我们到终点的时候我们把所有的垃圾拿来作统计。


参加这次活动的人,有当地的保护部门,有户外爱好者,有亲子俱乐部的人。我们当时拉这样一个团队,是希望探讨一个对话:在有那么多游客翻山的保护区,我们做什么样的管理或者是教育的活动,能让垃圾不要那么多,可以让我们的山保持它更优美的状态?


翻山过去之后,我们组织了一个工作坊,进行了很多讨论。工作坊之后,我们提了无痕高黎贡山的倡议。这个倡议包括在2018年在高黎贡山组织三场培训,会让很多本地的基层草根工作者参加这些培训,3月份已经组织了第一场,我当时也是培训的助教。


这个小小的推进让我看到,教育的对话是有可能带来保护管理的一些调整,而保护管理的调整又有可能给保护工作往前推进很大的一步。在3月份的无痕山林培训之后,陆陆续续看到当地有保护部门以及登山爱好者自发组织的捡拾高黎贡的活动,这个也是让我能够感到非常有力量的一件事情。


我常常感慨,在大山面前人会觉得自己非常的渺小,但是在那个时候你又会非常释怀和充满豪情,这是一种很特别的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力量。其实我这几年的工作一点也不轻松,常常要面对户外安全的风险,面对城市人对电子产品的过度依赖,以及环保变成了一个人人都懂但很难行动的现状。


我知道一个短期的评估很难回答自然教育到底带来什么改变,但是我走过的大山、小溪、城市的公园以及一片一片的荒野,它们给予我力量,让我确信自然教育可以带领公众走上和自然和谐发展的美好未来。

    

最后,我想感谢劲草同行这个项目对我们三年的支持,感谢导师,感谢伙伴三年来的陪伴,谢谢大家的聆听。


本文图片均来自云南在地自然教育中心



关于劲草


劲草同行项目(简称:劲草)是阿拉善SEE基金会和全球绿色资助基金会(GGF)在2012年12月联合发起的成长期环保组织支持项目,由浙江敦和慈善基金会、南都公益基金会和深圳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参与资助,合一绿学院共同执行。


劲草通过陪伴与辅导成长期环保公益组织的关键人才,协助环保组织应对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发展瓶颈,促进其在“三个核心”(核心业务、核心团队、核心资源)方向上有所突破,支持其成为区域或议题上的引领型核心,更有效的回应环境问题。


劲草除了向伙伴机构提供连续三年、总额30万元的非限定性资助外,还为他们匹配由企业家和公益领域专家组成的导师团,进行陪伴与辅导,提供个人激励与领导力提升、组织战略规划与机构管理完善等服务,以支持其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