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这是一个六岁时就已经当孩子王的小女孩儿的故事,是一个从带着一群小朋友在钢筋水泥的楼顶天台将一堆废弃物改造成童话王国开始,在跌跌撞撞中努力实现童年梦想的公益人成长故事。
从中,我们也将从儿童的视角来看可持续意味着什么,如何推动儿童参与可持续议题。
郑滢崟
我叫郑滢崟,生于湖南长沙,出生的时间刚好抓住了80年代的尾巴。长到30多岁,照过无数次镜子,这是第一次乘着未来牌时光机从“我是谁”开始,翻山越岭,找那个“原来是你”。
首先,简单亮明一下自己的身份:
在家庭方面,我是家中独生女儿,也是是父母眼里永远长不大的孩子。
在职业方面,我是一位处于永远满血带娃状态的儿童引导师,怀揣着“儿童改变世界”梦想的行动 者,我是一家儿童教育NGO的创始人。
在个性方面,一个集很多很多爱,浪漫、创意的链接者和分享者,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理想主义者, 教育大过天坚定的执行者,囿于孩童种子,奔向山川湖海,播撒四季与爱。
在水泥森林里,社区这座学校成就了我的童年志向
6岁那年,被一群小伙伴簇拥着来到满是宝贝的楼顶天台,废弃的窗户框和木材,各类家庭废弃的桌椅板凳、装饰品、泡沫和废弃的衣服窗帘布料,俨然变成了我们的绝佳道具,大概经过了四五天的时 间,在那个7楼楼顶混乱的废弃物角落,我们搭建起一座颇具规模的木船,并在里面上演了一出出生活剧。
之后,我们的儿童社区改造就没有停歇过,在钢筋水泥森里开始了围炉生火、泡沫造物、真人CS、各类运动会……
小时候最喜欢的游戏就是过家家,那个年代的网红角色是医生、是军人、是仙女也是皇后。但在众多童年的故事角色里我最喜欢的还是教师这个角色,也是因为喜欢所以模仿,模仿着就真的坚定立下了这个志向了。
10岁那年,在发小的奶奶家三楼阳台上演出教师的时刻,我便立志了要实现这辈子最重要的梦想,当一名老师。似乎成了为这辈子将为之努力和实现的精神梦想。
我的童年游乐场旧址,当年杂乱热闹,而今已经有些荒凉了。来源:郑滢崟
如果选择一个人群的话,我希望无论怎样都可以跟孩子们在一起
高考结束以后,我也考上了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这是我初中时就梦想的学校。学校有趣有益,开学教育套餐就是毛主席语录+军训的搭配,相比较其他学校,没有太多枯燥的课程,有很多工笔美术、视唱练耳、公益实践等实用的课,让大学的我多了更多喘气和放风的时间。
也就是在这段时期,我启动了一个人、两个人、一群人的旅行密码。我们从长沙的老街探索开始,到湖南的凤凰,湖北的荆州、武汉、杭州、上海、深圳、香港……
那个走出了社区小学校的小女孩,来到了更大的世界,探索、吸收这新鲜且未知的一切,美食文化和交友成为了这一段有一段旅途的主旋律。这样的光景一直持续到大学毕业。
毕业以后,有过公办小学短暂的教学经历,但进入学校后才感觉现实中的学校并非我所想象的一样,很多课程都是已经安排好的,给到个人发挥的空间不大。
我想办一所自己的教育机构,那是一个孩童可以释放天性自由创作的地方,而我也可以在这里找回童年的欢乐。
在古街口,孩子们创造着属于自己的游戏,支持他们成为了我们的日常,也汇聚成了儿童幸福的源泉。来源:立里
从合伙,到散伙,再到重生
为了累积经验,我入职了长沙一所儿童早期国际教育机构,也曾在一家有机农业公司学习生态农业和食物教育。在一次我带领团队主办的沙龙上,我提出了一根白菜的革命,吹响了家庭公益推广宣传的号角。我们创始人找到了我,说想要成立一家公益机构去唤醒大家对于健康生活和有机食品的认知和热情。
当时公司农业技术总监推荐给我认识了当时在成都的公益从业者——陈佩,带我进入公益行业的领路人。在阴雨的成都,我们共撑一把伞,从大街串到小巷,一周我们跑了20家机构,从社区早教公益机构到农业社会企业,再到国际基金会,我看到了我要成为的样子。我们想到了共同创业。
记得在回长沙的绿皮火车上,我们把机构的名称、愿景和业务范围都确定下来了,带着那股光和热无处迸发的热情我们脚踏在故乡,准备大干一番。
2015年9月,我们发起了“立里”。立里的缘起是最开始我们定下来一个单字“里”,我翻了下字典,发现“里”字跟我们的想要倡导的“社区”范围内的儿童工作相符。随后我们惊奇发现“立”+“里”合起来就是一个儿童的“童”字,跟我们“儿童为本位”的理想不谋而合。
就这样,我们怀揣着对公益和教育的执着梦想让“长沙市立里儿童教育发展中心”这艘小船起航了。
社区里的一花一鸟,一枝一叶,一虫一木,连成了他们的星星记忆,也授予了点点闪亮勋章。来源:立里
但立里成立没多久,我们合伙人间就散伙儿了。我独自一人则忙于机构成立后应接不暇的项目申请和执行,并没有处理好这段危机带来的关系重整。经过2016、2017、2018年的全力以赴,到了2019年,感觉到自己力量的有限了。整年无休地为了一个项目又一个项目工作,像极了做项目的机器。
“我做公益为了什么?”这是我第一次发自肺腑地拷问自己,我想出了N个可能的答案,但是都被我自己否定了。那么,这一切都不对,那我的目标是什么?或许,我可能根本没有目标!
最后一句话“我可能根本就没有目标”闪过我的脑海时,我不敢再想,我假装继续有答案,带着这个无解的思考我遇见了恒星伙伴计划。
开始我以为这是一次普通的像往年一样的自我成长培训班,不曾想过接下来两年多的时间,我被一次次锤炼和滋养,从康耘老师直接点出我想要“逃避和放弃”,到第一次恒星晋级失败,再到直接被问及“你的初心还在吗”和开始正视自己的初心。
我又孑然一身回到原点,但这一圈没白走,这个圈让我更坚定。我还是那个心里装着童梦,拿着烟花魔法棒的孩子,串着“自然滋养儿童,儿童改变世界”的线,让梦想落地开了花。
“在身边,你们都看见过什么塑料朋友?我也好想知道!”比起教授知识的老师,我们更愿意充当问题永动机,让孩子独立思考,发现生活的灵动。来源:立里
在自问自答中看到组织和人
“我要到哪里去”字面上说白了就是位置移动的终点,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在不断完善的未来中走着,但是发现却永远没有终点“生命、生活、生态”探索的时间或许没有尽头,但是项目脚踏实地往返的过程不断在复盘,我们需要从在地开始,提供更优质的环境教育家庭服务,连接和创造更多合力项目的可能性。
我既带着一个过去的自己,也在不断被塑造,在梳理自己的生命脉络以及如何与现在的事业相遇和把冲突当成是机遇重新塑造。
我跟我的那些对话:
Q1:你为什么要作食物教育,达成你的教育目的?
食物包罗万象,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以食物为中心,存在着一个复杂的生态、社会、经济和哲学的问题关系网。
食物于教育而言,更多的实践给到我的结果是促进了儿童与社区和社区里的人的连接,与小伙伴和那些制作食物、贩卖食物和运送食物等人的连接,它是我们推行整全教育一个良好的切入主题,也是我吃货本货可以专注坚持的。
Q2:对于你个人和机构的定位,到底是教育专家?领域专家?还是渠道专家?
从2016年正式进入社落地儿童食物教育项目开始,我们一直就在做“教育专家”,从食农到食作,从亲子香食会到四季食事Party,所有主题活动和系列课程全是团队带领来自不同高校的立里长期志愿者共同研发的。
仅仅作食农教育,我们就从2016年的小小农夫成长记、到2017年的立里花园再到2019年的“种植吧”项目的实践,从社区、学校、家庭的建议中,我们把所有课程的体系环节形成整全的融合,浓缩成了十节系统课程。
从2019年到2022年,经历了疫情的冲击,也让我重新思考生命,我们的定位是要帮助儿童探索“人与环境”的价值观为整全目标,发展人与自我、他人、环境的关系。
在社区花田里,如何让泥土里长出食物成为了大家的共同奔赴目标。简单的堆肥,不简单的润育。来源:立里
Q3:对于你,觉得过去两年的调整期有哪些可以复盘的教训?
其实,每年都会反思和更新,但是对于过去这两年调整期,我觉得意义非凡,是我重生和迭代最迅猛的一个阶段。
参与恒星伙伴计划更多的事务,我对在地发展、向外延伸和自我学习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应该对于时间、目标、倾听倾斜更多的关注,在做之前应该思考“为什么做,由谁做,怎么做”三部曲。
记得喜鹊婆婆的鼓励:“真正爱你的人会知道你的优点,看清楚自己真的很重要”,让我时刻记得,自己是谁,以及上帝和你都爱着我。
Q4:你现在厘清机构服务的定位了吗?
我们是“教育产品提供方”,会努力探索社区儿童“人与环境”的价值观为整全目标的同时,重点尝试以3-6岁幼儿发展为一个重点突破方向,“以儿童友好的参与”为形式尝试立足和精进。
孩子世界很小,自己小小头,小小手,小小腿脚。孩子世界很大,装得下点点水滴、支支花朵、朵朵白云。来源:立里
在彼此照见中重拾曙光
恒星伙伴计划是让我踏入新征程,走上自我探索大路的神奇网络。它认为组织发起和发展脉络与创 始人及组织成员为机构脉络的原型和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创始人可采用与熟悉导师间进行有规律频次的反映对话,将现有的行动成果归纳总结再作后供后人阅览、借鉴、吸取。它是一种行动科学。
于我而言,我感受到的恒星伙伴计划是一个关系支持网络,它让每一位伙伴成为了我们路上的“镜子”,互相照见或彼此包容。
在万科公益基金会与合一绿色公益基金会“恒星伙伴计划”共创基金的支持下,我先后与零废弃村落陈立雯老师、百蝶缘半夏和我的导师邓豪老师、喜鹊婆婆、小龙和协作导师Judy,我们共同创设了“无塑儿童美好实验室”项目,并卷入了来自垒土行动、行星伙伴计划等多个项目品牌以及可持续发展议题领域的多家伙伴,这也是我第一次借助网络和共创的方式,实验了另一种社会动员,完成了线上项目共创并行动联动全国的处女作。
而在线下,我们也基于真实的学校和社区场景中的儿童探索,用参与式的方法,实现了儿童友好无塑校园的落地。在这个过程中,项目还起到了一个广泛动员多方参与、协力跨界破局的研发平台作用。
由恒星伙伴计划共创基金支持的“无塑儿童美好实验室”,连接了很多可持续道路上的志同道合者,也帮我跨出了自身经验的边境。来源:立里
多背景,多层次,跨行业的团队重组
立里是个很小的机构,兼职老师和大学生志愿者是我们开展工作的主要力量。我们与和伙伴的关系是“有偿助梦分级培育”的用人策略,实现协议在先的基础上,满足每月最低参与的频次要求,协作期间全体组成一个长沙立里大家庭,除了工作项目上的支持外,也会给到一些生活支持和精神陪伴,毕业后愿意留在立里或者选择其他行业也会是一个开放的选择和支持。从最初一起走过的志愿者至今都保持着友好的关系,我们是工作伙伴,也是离乡生活的朋友,更是人生的盟友。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并叠加我个人的问题,导致机构管理和业务都出现比较大的动荡。2021年初恒星伙伴计划晋级失败,让我痛下决心不再逃避,敢于直面自己的问题和困境。
2021年,我们摸索着项目合伙人模式开展了内部管理的改革,以创始人为首推动项目的发生,由项目合伙人单独负责统筹项目,根据项目效果和项目预算来分配人力成本。这样子不仅有效运用了身边的可用人际资源,也培育了一支更高质量的社会项目团队,内核和理念价值观还是由团队内部把握,外部执行和成效由更专业的社会团队来操作,这样不仅有效提质,而且为机构储备了更充足的专业力量。在这一年,我也收获了新的合伙人。
同时,2021年我们对机构传播的方向做了一定程度的调整,从以前主要以公众号微文为主要传播方式的方向,同时向短视频转移,用可视化的宣传手法向人们展示更多的机构执行细节和理念,达到宣传 品牌理念和更广泛传播的效果。
2022年,新的一年志愿者IP长期有效的传播推广“短视频招募公益体验官”将是我们往儿童个体定位发展的元纪年。
2022年初,我和立里成功晋级为恒星伙伴计划二期伙伴。
在恒星伙伴计划2022西安年会上,与导师、伙伴参与气候变化议题讨论,如同性别视角、社区视角和文化视角等一样,气候变化也应各种发展议题都需要具备的视角。来源:恒星伙伴计划
梦想照进现实和未来
如果奋斗有元年,也应该有纪念年。那就把2023年作为机构二次创业的元年吧——
组建学习型团队
组建一支1+X形状的学习团队,探索与收入挂钩的角色圈层。
自我学习和提升
参与食物系统、塑料与气候环境的生活探索与专业学习,在学习与产出之间找平衡,在生活与实践中找灵感。
打磨核心产品
重点探索经由恒星伙伴计划合作基金生发的“无塑儿童美好实验室”,耕耘协作网络,总结和提炼项目精髓。
业务延展与升华
将“无塑儿童美好实验室”项目由试点小学往重点服务社区和周边适合的学校推动,以及参与政府公益项目整合环境教育议题资源,将项目往更多有需要的试点,开展赋能和共创;
深耕“可持续生活教育”方向,培力更多的在地(家长志愿者/教育设计师)。
求变和多元增长
不急于兜售自己,而是更能明白和响应相关方需求,探索社会组织的筹资途径更加多元,同时探索共益企业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