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君:胸中的意难平,脚下的再出发!

时间:2023-11-15     访问量:1188
      微信图片_20231115172604.png



由北京市近邻社会工作发展中心与万科公益基金会联合举办,深圳市质兰公益基金会与北京合一绿色公益基金会联合支持的“基于行动研究的可持续社区领域实践者综合能力提升项目”,在历经十八个月的呕心沥血和痛并快乐后落下了帷幕。

这是我二十年公益从业生涯里,直到结项,还不能够把项目名称完整地背下来或一口气念下来的项目,所以我还是习惯于把它称为“生态可持续社区行研网络”或干脆称为“行研网络”。作为项目的共同设计方、联合项目组成员、助教和顶着这个行研网络主理人杨静老师安给我的“学习委员”和“小组长”的头衔,有必要基于我的行动位置对这个项目做个复盘。

什么是复盘?复盘一定是朝向行动的优化和改变,任何不以行动改变为目的的复盘都是假复盘。复盘是为了在这个全世界鸡犬不宁、过了今日不知明日会怎样的时代,带着对这个世界的爱与希冀,付诸当下的积极行动,在未知和看不清未来的道路上继续去试错和探路。怕什么前路不明,怕什么真理无穷,但求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图片

图片

这个世界会好吗


图片

图片



复盘一始,我就重新拿出一百多年前梁漱溟先生的父亲自杀前丢给梁漱溟的一个让他毕生都在探究却未能给出确切论证的问题——这个世界会变好吗?

这个世界会变好吗?当然不会。就算是万恶的资本主义被埋葬,官僚主义被消灭,不再有剥削、压迫、战争和饥饿,一个理想的人类社会结构出现,那些消失的物种还能回来吗?那些被战争、核废料、塑料、农药和工农业有害废弃物所破坏的环境和家园还能恢复吗?人类和其他物种就可以避免生活在升温超过1.5℃或2℃的高温地球和极端气候里吗?当然不会。

所以呢?如果这个世界不会变好,该怎么办?我说,这个“怎么办”是有意义的。

我农村老家的乡亲们,从我记事起,就以种植西瓜为主业。但自2020年开始,年年在西瓜快成熟时遭受雹灾,西瓜被砸的裂开了花。连续三年,几乎掏空了人们过去三十年的积蓄,但乡亲们也是智慧的,他们发现了极端天气不再是偶然现象,不会像历史上有灾年和丰年之说,而是年年都是灾年。

于是,乡亲们开始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今年他们纷纷举债选择了可以有效应对冰雹的作物——麻山药,因为具有经济价值的麻山药的根茎是长在土里而非裸露在地面的,只要根茎开始生长,就算是长在外面的枝蔓被冰雹破坏了,依然不会对收成造成关键影响。然而,7月底8月初那场京津冀的洪灾,造成麻山药地长达半个多月都是泡在水里的,麻山药还没来得及长大就全部烂在了地里。我家那一亩三分地也没能幸免。

人们哭过骂过后,抓紧在洪水退去的土地上种下了茄苗,因为人们根据以往经验和在短视频、网上查阅的资料,知道茄子秧就算被洪水泡上几天,洪水退去后,依然能够缓过来。11月初的那个周末,父亲打电话让我回村里拉菜时,看到被洪水摧残过的土地上那一片片旺盛生长的、黝黑发亮的茄子时,美得让人想哭。

这就是在气候风险、市场风险和制度风险中求生存的农民,他们继承和延续着祖先们夹缝中求生存的生命韧性,他们可能没人去想“这个世界会不会变好”,而是聚焦于面对眼前困难与挑战的那个“怎么办”,那个基于当下行动位置、朝向积极改变的行动反映与行动实践。

所以,我们今天的所有努力不是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而是在减缓最糟糕的情况到来甚或还为这个世界留有翻盘的机会。

于是,就有了站在一个公益人的行动位置上,公益应该是什么?一个合格的公益人应该做什么?


图片

图片

如何促成改变


图片

图片


公益,顾名思义就是“为了公共利益”。那么,做成什么才叫实现或增进了公共利益?一定是达成对某种问题机制或需求响应机制的改变!因此,做了多少场活动,服务了多少人,讲了多少故事,有了多少流量,这不是公益,至少不是有效公益。你的工作能够贡献一种思想、模式或范式,可以帮助资助方重拾长期主义,让更多人反思“常识”,形成启发,让公益可以看到真问题,进行有效实践,这叫公益。

因此,公益不怕慢,要的是深刻。所以,我们这个行研网络开班后的第一次学习就是读《悄然而深刻的乡土变革》一书。《悄然而深刻的乡土变革》里的案例都不是当下的网红案例,而是上一个公益时代长期主义下的留存,如果按现在的公益套路和行业大趋势,它们甚至不合时宜,因为它们虽然积累了丰富经验,可以参看,但难以快速复制。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习这些案例?

因为深刻的改变!因为这些案例至今仍是该议题领域的天花板。研习这些案例,我们当然不止是为了高山仰止,而是为了走进那一代公益人和公益大师们的世界观、知识观和方法论。所以,也就有了梁军老师团队基于河南周山村性别平等与乡村营造实践的拖秧理论,有了孙庆忠老师在侧身实践中学术与田野的打通,有了高小贤老师将群众路线和“好玩儿”的公益重新拉回公益领域的努力,有了对侯远高老师、于晓刚老师、邓仪老师、和继先老师的拜访,有了对河南周山、四川凉山、云南宝山与河北太行山的那些深耕案例的研学。

这对于我们而言,是一条解殖的道路。有了对照,才能看到当下公益的不正常,才能更清晰看到流量为王、公益大师隐去的时代,一幕幕由公益大款和公益大腕儿主导的滑稽剧如何在上演,看到基层公益打工人却如蝼蚁般在生存线上忙碌挣扎,更有公益买办们俨然一个个带有殖民色彩的传教士,领着十倍或数十倍于内地员工的工资,指点江山、吆五喝六。而公益离“公共”却越来越远。

要解殖,就要读《被压迫者的教育学》,就要涉及到对这个世界和公益的重新命名,就要藉着对世界的命名来做出改变,就要在朝向改变的过程中用对话而非成为新的压迫者来重构公益生态。

所以,也就能看到我们所学习和拜访的项目案例的不合时宜与不入潮流是有着现实意义的。因为踏出我们当下对所谓常态和常识的认知,我们才能跟上一代公益人对话,我们才能承担起这代公益人要承担的时代使命——承前启后,守先待后。

有了这“守先待后”的使命,我们就不会随波逐流堕入“犬儒主义”,也不会在困顿迷失中郁郁寡欢。我们可以通过向身边作为,承上启下,让自己进到他人的生命脉络与行动反映中,彼此交融共构,从而“找到新的稳固的支点”,从“我要实现理想”到“理想经由我而得以实现”。由此,我们也就开始一步步型塑我们的学习乃至生命共同体。


图片

图片

型塑我们的学习共同体


图片

图片
我们这群人走在一起的时候会发生什么?回头来看,我们又得到了什么?
首先,这是一次集体共学的机会。我们通过自主申请和经过层层筛选进到这个行研网络,我们签过承诺许过愿,也曾认认真真读书写作业。这种系统性学习在当下这个除了工作时间外,一切“以短见常”的碎片化信息压迫的时代,是珍贵的。虽然这个过程中,有人坚持得很好,有人坚持得潦草,有人入了门儿,有人摸到了门儿,有人还在找门儿,但有几点是实实在在认识到了——
我们知道了凡事都有它的社会情境/问题情境。所以在一个领域做事情,一定要对与这个领域相关的一切社会环境系统有了解,并且能够清晰看到应然与实然间的差别,看到规则与潜规则对这个领域实务工作的影响,不就理想谈专业,不就情怀谈专业,而是超越学理性专业,以实践的专业性与有效性来回应你的理想与情怀。
我们了解了什么是行动中认识与行动中反映。我们看到了内隐知识和缄默文化的重要性,即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来做会效果迥异。现在做公益比较流行谈模式复制和推广,但即便那些号称已经实现了模式复制的公益项目,在实际落地时也是千差万别。人的社会行动不是流水线上的商品,行动着的人也不是工具人,人有自己的情感和认知。这就是行动中认识。行动中反映则是一个人接受与回应情境影响的活动过程,是一系列思想、情感、价值观和行为的重新建构。所以,行动不是做了就做了,还需要说得清、道得明、接得住。
我们还学习和实践了对行动反映与实践中反映。“对行动反映”强调的是实践者从行动现场抽身出来对行动进行检视与思考,有点像复盘,以便更好地行动。就算是再紧凑的行动与实践场域,我们依然可以暂时抽身对阶段性行动进行反映,这不仅是可以的,而且是必要的。甚至,期间的某些看似意外的事物都有可能成为未来行动中和总结经验时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比如脱离既定流程的“翻车事件”。我们还会发现,在具体的行动和实践场域中,关系脉络和各种动能关系的分析非常重要,包括情绪都有了它的积极意义,只有对此进行了真实的反映和应对,才有可能找到最合适的行动和实践策略。
其次,用现在的网红语言来说,我想我们还做到了“把自己作为方法”。我们用我们不同程度的投入和付出来承受了我们这个行研网络和自身成长的结果。我们经历了多轮对话,经历了翻车,经历了想逃避想滑走而被拽回来被摁住那尴尬且又必须直面的现场,也书写了或书写着自己的行动报告。但这也是一个直到结营时,绝大多数参与者才充分打开的行研网络,也是一个直到结营时也没能拍到一张全家福的行研网络。由于资金、人力、心力和周期的限制以及我们头脑中的一些预设,我们没能共构一个能够充分让大家展开的行研网络,行动研究中最容易长本事也最容易让彼此看见的内外圈对话,我们在大组里也只充分展开了一次。
最后一次线下营,各组在对这个行研网络讨论复盘时,不同程度和频次地谈及了“如果”,如果这样,如果那样,结果可能就不一样。这个“如果”是有意义的,但更具现实意义的是“还可以”,我们还可以怎样?所以,就有了还可以重启观影对话会,还可以重读行研经典,还可以继续完善行研报告,还可以以自己为方法、以自己为种子,来构建自己所在区域的行研网络,让行研在自己的生活、工作和理想可以经由你来实现的圈层中生根发芽。
图片

图片

行研网络中的我


图片

图片
而这次行研网络中的我呢?作为个人,我系统学习了行研的书本知识,有些此前读过但读不懂的书能读懂了,几次分享和汇报都是对自己的梳理,对行研网络中的行动者有了更多了解和理解,在阅读伙伴行研报告的过程中被打动和滋养。但也经历了能量的起伏。这是一个依托恒星伙伴计划立项的行研项目,在这个行研项目周期里,我在恒星伙伴计划里曾经一同创业的两位项目搭档先后离职和工作上遭遇的卡点,我的生命状态是发生了变化的,而这种还无法明确言说的变化是影响了我后期的参与的。
同时,我也是恒星伙伴计划项目的主要负责人,我会看行动研究带给恒星项目的影响。2020年3月,万科公益基金会与合一绿共同发起恒星伙伴计划,在终于可以有更大自由度负责一个项目时,我将我2017年从一线工作者转向行业支持工作时试图引入行动研究而未果的遗憾,在恒星项目上得到了找补,行动研究作为恒星培育体系的基本方法引入恒星伙伴计划。
2020年9月恒星伙伴计划上海岑卜线下首聚时,我邀请了2008年“5.12”大地震后参与救灾和并留下来参与重建的原中国心志愿团队的高队进行了行动研究的入门培训。书写自己的行动研究报告也成为每一位恒星伙伴年度总结的规定动作,这增加了我们晋级评审和导师辅导的精准率,朋辈导师在协助伙伴书写行动研究报告的过程中也增强了彼此间得信任基础和互动机制,辅导与陪伴变成了双向赋能,以致于伙伴与导师的身份经常是分不清的,但这在恒星社群一点都不违和。
由此,我看到行动研究作为一种知识的学习方法和培育赋能的手法,让参与者把来自外界的支持和辅导实现内化,完成自我定义、自我形象梳理,从而发展成对于“行动者角色”的社会认同。2023年3月,恒星项目在北京举办的参与式评估工作坊,恒星导师和伙伴们在谈及印象最深的项目动作时,“行动研究”以最高票数名列第一。
而2021年7月,杨静老师以恒星导师身份用行动研究反映对话方法协助恒星一期伙伴青岛你我团队化解团队危机后,我所看到的行动研究不只是一种有效学习的方法,它还可以成为进行团队变革的利器。后来发生的事实也证明,这一有效的团队变革直接助力了组织业务的发展,由此青岛你我团队在可持续议题上的发展由徐进转为快进,其推动和构建的政社校企联动的“零废弃生态圈”走在了全国前列,行研学习中的“人性化对待”也被伙伴用得淋漓尽致。
青岛的协同对话对于恒星项目的发展也是一个机会,恒星项目联合发起方进行复盘会时,恒星项目组与杨静老师向万科公益基金会建议开设一个基于行动研究的可持续社区赋能专项,这个过程中承接了质兰基金会和北京近邻支持的川甘青行研网络的共同参与,并于2021年11月启动了行研学习预报名工作。经面向恒星学员和伙伴的公开邀约、学员申请和联合项目组讨论,五名恒星一期伙伴机构成员和三名恒星二期伙伴机构成员承诺并签约完整参与为期十八个月的学习和完成相关作业。2022年3月,经多方努力协调和争取,这个项目从起意历经半年多时间,终于得以正式立项启动。
从恒星项目来说,这是一个“小灶”,尽管在报名阶段是面向所有恒星伙伴做公开的招募,但最终由于名额及恒星伙伴自身精力的限制,未能惠及所有人。为了实现这种知识的传递,除线下工作坊和一对一辅导外,这个行研网络的所有活动都面向了恒星社群开放,包括未来行研报告的结集出版也向所有恒星伙伴开放。在疫情解封前,我们还依托恒星社群自己的月度读书会将行研网络中的内容进行传递,在这个重新学习的过程中还有了新的发现和新的解读。我和几位伙伴还组建了面向机构其他同事的周学习小组,我当时还信心满满,觉得我和参与行研的伙伴已在自觉地进行即知即传,并大有开启《实践理论》中第二型使用理论的可能。但随着疫情的全面解封,其实不只是我们这个行研网络的学习动能开始因自身工作的爆满而下降,周学习小组难再约齐,恒星社群的月度学习会也停滞了,虽中间尝试恢复,但也参与者寥寥。
获得学习机会的人,长了本事的人,如何把所学传递到自己的社群或网络中,同构改变取向的生命共同体和行动共同体,这是行研网络留给我们每个参与者的作业。
而这就又回到了近些年一直思考的问题:如何从基于生存的低度重复与忙碌中,找到突破点和学习点,并搭建一个更积极的行动学习网络?这一点上,我们要求别人容易但这要求也容易成为奢求,比如希望基金会能坚持长期主义,给空间。但假若这种奢望难以实现,站在自己的行动位上,我们可以怎么做?
我们这个行研网络的大多数成员都是机构负责人,如果我们学了行研还是局限于个人成长和机构自身建设的层面,我觉得格局小了,我们应该突破机构层面,走向社群和更大的社会层面,让你的服务人群、你和合作伙伴也成为你行动生态的共建者;将你要做的事,变成大家都想做的事,用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来消解经济资本的压力,让公益实现人人共益。我们这个行研网络里,青岛你我的政社校企协同、南宁绿生活可持续公共空间的共建、北京鸿雁与绿色家政工正在探索的服务链、新疆山水基于气候参与式调研对牧区智慧和资源的再激发……都在这个行动网络和行动生态建设上开了好头儿。


如今,项目结束。但项目过程中的遗憾和情感上的意难平,还经常涌上心头,也与当下的身心状态产生共振。我珍惜这种情绪,因为它不让我舒服,这种不舒服是一种时时的点醒。老师常说,行研是生命中一场无止境的自我革命。项目到此结束,也只是行动改变的再出发,毕竟还有一个大大的世界等着我们去改造。


图片

图片分享者简介 图片

作者 丨李大君(北京合一绿色公益基金会、“恒星伙伴计划”项目组成员)

坐标 丨结束十五年北漂的返乡中年

职业 丨长于一线而居二线的公益人

三个标签二十年公益陪跑者、餐厨零废弃达人、理想中年

最有成就的三件事情 丨遇上了最好的爱人、赶上过最好的时代、做过最想做的事情



微信图片_20231115172608.png

微信图片_20231115172116.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