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里的故事|从意大利到“回天”,它山石在亚洲最大社区引动的“绿色觉醒”

绿色觉醒垃圾分类

时间:2025-05-22     访问量:100

夏天里的故事|从意大利到“回天”,它山石在亚洲最大社区引动的“绿色觉醒”_夏天里的故事|从意大利到“回天”,它山石在亚洲最大社区引动的“绿色觉醒”_

今年是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五周年,我想写点什么。而当我写下标题里的“觉醒”一词,自己也愣了一下。

想起去年7月在青岛见到冬晓的时候,大君哥说“冬晓在北京干的这些事儿,确实很漂亮。但她的故事,讲的没有做的漂亮”。

是的,就是大君哥这句话,刺激了我。

垃圾治理的复杂性,如果不在“局”里,你是无法想象“局”里的复杂和多变;如果不在“局”里,你是无法理解为什么有时候要“曲线救国”。

但如果入了局,你只是侧身,而没有躬身,你也仍然无法理解在混乱和危机之中,突围是如何发生的……

也许,“觉醒”这个词,在这个随波逐流的时代,有点过于奢侈,或者过于理想。可当我看到觉醒前面的那个词——“绿色”时,我安心了。

我看见了,在荒芜中野蛮生长的那棵小草,虽单薄却坚韧、虽弱小却倔强。于是我的心里,忽然就有了希望,忽然就有了光亮。是的,一灯能破千年暗。

这不是冬晓一个人的故事,也不是它山石一个社会组织的故事。这是一个在“亚洲最大社区”发生的,关于基层共建共治的故事,关于国家治理与个体生命“互相照见”的故事。

夏天里的故事|从意大利到“回天”,它山石在亚洲最大社区引动的“绿色觉醒”_夏天里的故事|从意大利到“回天”,它山石在亚洲最大社区引动的“绿色觉醒”_

从意大利到“回天”地区

2020 年,冷冬晓的生活发生了重大转变。此前,她从事跨国文化交流工作,频繁往返于意大利与中国之间。在意大利的生活经历,让她深刻感受到当地完善的垃圾分类体系和民众强烈的环保意识。意大利街头,垃圾桶分类细致,居民们熟练地将不同垃圾准确投放,公共区域干净整洁,环境优美宜人。这种强烈的对比,让冷冬晓在心底埋下了一颗想要改变的种子。

_夏天里的故事|从意大利到“回天”,它山石在亚洲最大社区引动的“绿色觉醒”_夏天里的故事|从意大利到“回天”,它山石在亚洲最大社区引动的“绿色觉醒”

恰在此时,国内垃圾分类政策全面推行。在北京昌平的回龙观和天通苑(“回天”地区),居住着近百万居民,人口密集、人员流动率超 70%,垃圾产生量巨大,垃圾治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一年,冷冬晓刚刚加入了它山石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她一头扎进这片充满挑战的土地。

夏天里的故事|从意大利到“回天”,它山石在亚洲最大社区引动的“绿色觉醒”__夏天里的故事|从意大利到“回天”,它山石在亚洲最大社区引动的“绿色觉醒”

垃圾分类工作刚开始时,困难如潮水般涌来。居民们早已习惯了以往的垃圾投放方式,对垃圾分类新规十分抵触。工作人员在垃圾桶旁值守,引导居民分类投放,却常常遭遇冷眼和抱怨。有一次,一位年轻小伙提着一袋垃圾,径直走向垃圾桶,准备一股脑扔进去。志愿者赶忙上前阻拦,耐心解释垃圾分类的规则。小伙不耐烦地说:“分什么类啊,太麻烦了,以前不分类也没见怎么样。”志愿者依旧微笑着,详细说明垃圾分类对环境的重要性,以及对社区未来发展的好处。经过一番劝说,小伙虽然嘴上嘟囔着,但还是勉强将垃圾分了类。这样的场景,在那段时间的“回天”地区,每天都在上演。

_夏天里的故事|从意大利到“回天”,它山石在亚洲最大社区引动的“绿色觉醒”_夏天里的故事|从意大利到“回天”,它山石在亚洲最大社区引动的“绿色觉醒”

为了提高居民的分类意识,它山石用心组织了各种各样的宣传活动。举办垃圾分类知识讲座时,最开始来的居民寥寥无几,会议室里稀稀拉拉地坐着几个人。团队伙伴没有气馁,他们挨家挨户发放传单,邀请居民参加讲座;他们结合各种节日,巧妙地把环保的理念慢慢地沁入人心……逐渐的,参加活动的人多了起来。在一次讲座上,冷冬晓用生动的图片和视频展示了垃圾不分类对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在一次母亲节活动中,王立敏教居民们学习《手指操》,阿姨们跟着老师伸一伸手指、转一转手腕,用更灵活的双手开启环保DIY时刻。

_夏天里的故事|从意大利到“回天”,它山石在亚洲最大社区引动的“绿色觉醒”_夏天里的故事|从意大利到“回天”,它山石在亚洲最大社区引动的“绿色觉醒”

霍营街道与它山石的“双向奔赴”

在霍营街道,社区治理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开展。而霍营街道的陈岩与它山石冷冬晓的携手合作,为这片社区带来了诸多积极的改变。陈岩在霍营街道长期从事相关工作,熟悉霍营街道各社区的垃圾分类具体情况,了解社区在相关工作的难点和痛点。他深知,社区治理千头万绪,尤其是在环境整治与可持续发展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而当冷冬晓带着一系列想法走进霍营街道时,陈岩隐隐觉得,这或许是为社区带来新活力、解决长期难题的一个好机会。

夏天里的故事|从意大利到“回天”,它山石在亚洲最大社区引动的“绿色觉醒”__夏天里的故事|从意大利到“回天”,它山石在亚洲最大社区引动的“绿色觉醒”

冷冬晓向陈岩分享了她关于垃圾分类与社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计划——从拾荒者管理、低值可回收物体系搭建,到“大桶领”制度推行……每一个想法都充满了创新性与可行性。每一次交流,陈岩都听得十分认真。他们一起探讨如何结合街道的实际情况,把一些先进的理念在霍营的不同社区落地。

夏天里的故事|从意大利到“回天”,它山石在亚洲最大社区引动的“绿色觉醒”_夏天里的故事|从意大利到“回天”,它山石在亚洲最大社区引动的“绿色觉醒”_

在推行垃圾分类的过程中,阻力接踵而至。部分居民早已习惯了旧有的垃圾投放方式,对集中投放点的设置十分不满,甚至有人在社区群里言辞激烈地反对。陈岩和冷冬晓得知后,迅速组织了一场社区座谈会。会上,面对居民们的质疑与抱怨,陈岩耐心安抚大家的情绪,诚恳地表明街道推动垃圾分类工作,是为了让社区环境变得更好,提升大家的生活质量。它山石从环保知识、垃圾对环境的危害以及分类后带来的益处等方面进行讲解。冷冬晓还分享了其他社区成功推行垃圾分类后的变化案例,让居民们有了直观的感受。这场座谈会持续了两个多小时,最终居民们的态度逐渐缓和,愿意配合后续工作的开展。

夏天里的故事|从意大利到“回天”,它山石在亚洲最大社区引动的“绿色觉醒”_夏天里的故事|从意大利到“回天”,它山石在亚洲最大社区引动的“绿色觉醒”_

霍营街道下辖多个社区,社区之间情况各异,如何将成功经验在各社区推广,实现整体提升,是陈岩和冷冬晓思考的重点。他们组织了社区交流活动,让各个社区的工作人员和居民代表相互参观学习。在一次交流活动中,霍家营社区展示了“开心农场”的项目成果。

夏天里的故事|从意大利到“回天”,它山石在亚洲最大社区引动的“绿色觉醒”_夏天里的故事|从意大利到“回天”,它山石在亚洲最大社区引动的“绿色觉醒”_

它山石与霍家营社区合作,将一片闲置土地改造成生态农场。居民们纷纷报名参与农场的建设和耕种,大家一起堆肥、翻地、播种、浇水、施肥。孩子们在农场里认识了各种农作物,体验到了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农场采用生态种植方式,不使用化肥和农药,生产出的蔬菜绿色健康。收获的蔬菜一部分分给参与耕种的居民,一部分捐赠给社区里的困难家庭。受捐赠的居民感动地说:“这个农场真好,让我们也能吃上新鲜的蔬菜,感受到社区的温暖。”通过这样的交流活动,各社区相互启发,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的绿色发展路径。

夏天里的故事|从意大利到“回天”,它山石在亚洲最大社区引动的“绿色觉醒”__夏天里的故事|从意大利到“回天”,它山石在亚洲最大社区引动的“绿色觉醒”

在工作推进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资金短缺、人员协调等问题。每当这时,陈岩都会积极和街道领导沟通,争取政策与资金支持。冷冬晓也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优势,通过公益项目申请、链接社会资源等方式,为项目的持续开展提供保障。

夏天里的故事|从意大利到“回天”,它山石在亚洲最大社区引动的“绿色觉醒”_夏天里的故事|从意大利到“回天”,它山石在亚洲最大社区引动的“绿色觉醒”_

陈岩和冷冬晓,一个扎根街道,熟悉社区情况,拥有丰富的基层经验;一个带着专业知识与创新理念,充满活力与热情。他们在霍营街道的合作,让垃圾分类与社区可持续发展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如今,霍营街道的社区环境日益改善,居民的环保意识不断提高,社区凝聚力也在各项活动中不断增强。这样的“双向奔赴”的故事,还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继续书写着,为更多社区的发展提供着宝贵的经验与借鉴。

夏天里的故事|从意大利到“回天”,它山石在亚洲最大社区引动的“绿色觉醒”_夏天里的故事|从意大利到“回天”,它山石在亚洲最大社区引动的“绿色觉醒”_

为低值可回收物找到“归宿”

低值可回收物体系建设是块难啃的“硬骨头”。在“回天”地区,以往低值可回收物如玻璃瓶、旧衣物、塑料泡沫等,由于回收成本高、利润低,常常被居民当作普通垃圾扔掉,或者被拾荒者随意捡拾,缺乏有效的回收渠道。

夏天里的故事|从意大利到“回天”,它山石在亚洲最大社区引动的“绿色觉醒”_夏天里的故事|从意大利到“回天”,它山石在亚洲最大社区引动的“绿色觉醒”_

霍营街道下辖 20 个小区,为实现低值可回收物的有效回收,街道办事处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协调各方资源。它山石团队则四处寻找愿意合作的回收企业,可很多企业都因为利润微薄而拒绝。冷冬晓没有放弃,她一家一家企业去谈,介绍“回天”地区庞大的资源量和潜在的市场价值。

_夏天里的故事|从意大利到“回天”,它山石在亚洲最大社区引动的“绿色觉醒”_夏天里的故事|从意大利到“回天”,它山石在亚洲最大社区引动的“绿色觉醒”

终于,一家距离社区不到 5 公里的回收再生公司被她的诚意打动,愿意与它山石合作,专门回收这些低值物品,进行压缩、破碎处理后销往下游企业。

夏天里的故事|从意大利到“回天”,它山石在亚洲最大社区引动的“绿色觉醒”_夏天里的故事|从意大利到“回天”,它山石在亚洲最大社区引动的“绿色觉醒”_

它山石与辖区内的物业公司达成合作共识,借助物业对小区日常管理的便利,为回收工作提供场地与基础支持。各小区均设立了垃圾回收桶站,这些桶站成为低值可回收物回收的前沿阵地。桶站值守模式别具特色,每个站点由一名“大桶领”(带班工头)负责统筹,带领十几名值守员进行轮岗值守。值守时间精准设定在居民投放垃圾的高峰期,即每天7:00 至 9:00 和 18:00 至 20:00,确保在关键时段对居民的垃圾投放进行引导。与其他社区不同,霍营街道辖区社区允许值守员自行带走纸壳、塑料瓶等高价值可回收物,这一举措极大地提高了值守员的积极性,而其中不少值守员正是曾经的拾荒者,他们对可回收物的敏锐识别能力也为回收工作带来便利。

夏天里的故事|从意大利到“回天”,它山石在亚洲最大社区引动的“绿色觉醒”__夏天里的故事|从意大利到“回天”,它山石在亚洲最大社区引动的“绿色觉醒”

为进一步降低运输成本,提高回收效率,街道和它山石还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例如,冷冬晓发现像梁胜利这样的值守员拥有三轮车,其恰好可以用于清运低值回收物,运输成本远低于货车。于是,组织部分有条件的值守员参与到低值可回收物的短途运输工作中,形成了从社区小型收集点到回收公司大型回收车辆的高效运输链条。在 2022 年 12 月至 2024 年 12 月期间,霍营街道 20 个社区 26 个小区共回收了近 400 吨玻璃瓶、塑料泡沫和旧衣物等低值可回收物,成功将这些原本被忽视的物品纳入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_夏天里的故事|从意大利到“回天”,它山石在亚洲最大社区引动的“绿色觉醒”_夏天里的故事|从意大利到“回天”,它山石在亚洲最大社区引动的“绿色觉醒”

2025年,《北京市低值可回收物体系建设推广工作方案》将在全市范围全面推广实施,在各街道、乡镇覆盖率达100%,促进低值可回收物“应分尽分、应收尽收”。霍营街道的低值可回收物回收模式,通过多方协作、创新服务方式、畅通回收渠道以及强化宣传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回收利用,减少了垃圾填埋与焚烧的压力,还减少了碳排放,提升了社区环境质量,增强了居民的环保意识与社区凝聚力,为其他地区开展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

_夏天里的故事|从意大利到“回天”,它山石在亚洲最大社区引动的“绿色觉醒”_夏天里的故事|从意大利到“回天”,它山石在亚洲最大社区引动的“绿色觉醒”

那些光影里的坚守和希望

在社区桶站,负责清运的梁师傅与垃圾分类保洁员正默默耕耘,他们的双手不仅复原着垃圾桶,更在编织着环保的梦。板车上,泡沫、二手衣服、纸箱等静静等待着新生。它们曾是生活的过客,如今却成为循环经济的主角。每一个细节都透露着对资源的尊重与珍惜,让我们看到了垃圾背后的价值与希望。在这个瞬间,我们共同见证着循环新生的力量。

夏天里的故事|从意大利到“回天”,它山石在亚洲最大社区引动的“绿色觉醒”__夏天里的故事|从意大利到“回天”,它山石在亚洲最大社区引动的“绿色觉醒”

阳光洒落,温暖了忙碌的身影。华龙苑南里流动废品回收站的师傅们在金黄的光辉中,细心整理着纸箱纸板,他们的动作娴熟而有力,每一片纸板都承载着对生活的尊重和对环境的关爱。随着板车逐渐被填满,仿佛在说:这是我们的劳动成果,也是我们对绿色生活的微小贡献。我们发现霍营街道的20个社区内都会有一个小型废品回收站,师傅们在营生的同时完成了高值可回收物资源化的第一步。

_夏天里的故事|从意大利到“回天”,它山石在亚洲最大社区引动的“绿色觉醒”_夏天里的故事|从意大利到“回天”,它山石在亚洲最大社区引动的“绿色觉醒”

在和谐家园社区有一个霍营街道可回收物的科普站点儿,它山石定期给社区的孩子们举办可回收物资源化的科普内容。王荆一老师与社区共建幼儿园的孩子们分享可回收物绘本《我变身了》,面带微笑地面对着小朋友们进行讲解。她的声音柔和而富有耐心,仿佛每一句话都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一颗绿色的种子。孩子们围在她身边,眼神中充满了好奇和专注,他们正在了解可回收物变身后回到我们生活的故事。

夏天里的故事|从意大利到“回天”,它山石在亚洲最大社区引动的“绿色觉醒”__夏天里的故事|从意大利到“回天”,它山石在亚洲最大社区引动的“绿色觉醒”

在华龙苑南里社区垃圾桶站,一位戴墨镜的酷叔叔正在守桶。他一边与居民热情地交谈,分享着垃圾分类的知识和方法;一边沐浴着春日的风光,享受着自己的行动为社区带来的改变。他的身影在阳光下显得格外醒目,不仅因为他不羁的外表,更因为他那份对环保事业的热爱和执着。

夏天里的故事|从意大利到“回天”,它山石在亚洲最大社区引动的“绿色觉醒”_夏天里的故事|从意大利到“回天”,它山石在亚洲最大社区引动的“绿色觉醒”_

聚焦“小切口”,推动“大治理”

在社会治理的宏大版图中,社会组织犹如一个个灵活且敏锐的“触角”,从细微之处着手,聚焦“小切口”,却能释放出推动“大治理”的磅礴力量。它们深入基层,贴近群众,以独特的专业优势和公益属性,为解决基层治理难题提供了创新思路与有效方法。

夏天里的故事|从意大利到“回天”,它山石在亚洲最大社区引动的“绿色觉醒”_夏天里的故事|从意大利到“回天”,它山石在亚洲最大社区引动的“绿色觉醒”_

从倡导源头减量,到光盘行动;从垃圾分类,到低值回收;从厨余堆肥,到生态种植……北京还有很多像它山石这样的社会组织,在社区垃圾治理领域精准发力,从一个个看似微不足道的 “小切口” 切入,逐步拓展出社区治理的新局面。这些小小的组织联结在一起,共同组建了一个“北京可持续社区行动网络”。通过这个网络,“回天”地区的绿色觉醒力量不断向外辐射,带动了更多社区加入到可持续发展的行列中来。

_夏天里的故事|从意大利到“回天”,它山石在亚洲最大社区引动的“绿色觉醒”_夏天里的故事|从意大利到“回天”,它山石在亚洲最大社区引动的“绿色觉醒”

如今,在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五周年之际,“回天” 地区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垃圾桶摆放整齐,分类标识清晰,居民们能够自觉地进行垃圾分类。低值可回收物得到了有效的回收利用,社区环境变得干净整洁,“开心农场”里生机勃勃……

夏天里的故事|从意大利到“回天”,它山石在亚洲最大社区引动的“绿色觉醒”_夏天里的故事|从意大利到“回天”,它山石在亚洲最大社区引动的“绿色觉醒”_

而这一切的背后,是它山石团队无数个日夜的努力,是居民们的积极参与,是各方力量的协同合作。冷冬晓和她的团队,就像一群绿色使者,在“回天” 地区这片土地上,播撒下绿色的种子,让绿色觉醒的力量不断生长、蔓延,为建设“美美与共”的温暖之城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阿牛生态,缘起于2016年志愿者在北京辛庄村发起的“净塑环保、垃圾不落地”行动。机构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城乡垃圾分类入手,通过为社区赋能,并联合垃圾治理链条上的各个利益相关方,建立区域性的、可持续的垃圾治理体系,为生态文明和双碳目标在社区场景中的落地探索有效的路径和方案,致力于推动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共治格局的形成,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图片